武松打虎历史上真有其事,不过,武松并不是施耐庵《水浒传》的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也不是景唯春阳冈上的白额吊睛大虫。施耐庵是从一段有记载的事迹中,移植了武松打虎的故事,并加以文学艺术加工,刻画了一个英雄武二郎的形象,演绎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打虎故事。
武松打虎的由来
《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中均有记载,原本是一个流浪艺人,行走于江湖卖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见他状貌奇伟、颇有武功,便邀请他进了州府,充任都头。所谓桥山握都头,是一个武职。这个职务起源于唐朝,一部军(约千人)为一都,领军的就叫都头。宋代沿袭这一职务,但都头统领的人数降到100人,与现在一个连管辖的人数大致相当,所以,宋代的都头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连长。
不过,《水浒传》中的阳谷县都头却与杭州府的都头不太一样,施耐庵只是借用了这个官名而已。武松所任的阳谷县都头,与郓城县的朱仝雷横职务一样,大概就是一个捕头而已,有点像《武林外传》中的邢育森、燕小六。
后来,杭州知府又让武松做了提辖。很明显,《临安县志》等地方志似乎也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把演义写进了志书之中。绿野老道在很多文章中介绍过“提辖”这个名词,“提辖”作为一个职场称谓是在南宋时期才有的,大致分为“外提辖”和“内提辖”两大类,外提辖大概相当于市场管理员,内提辖则是官府中服务于长官府的内勤、外勤人员。杭州府中的武松很有些功夫,所以,武松这个提辖,大概就是保安队长之类的角色。从武松的事迹来看,应当是北宋时期的事情,而当时并无“提辖”这个名称。北宋时期的“提辖”是“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的简称,属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一项工作职责而不是官职。所以,地方志的记载并不一定可信。
不过,杭州府的武松确实打过老虎,这只老虎不是真老虎而是蔡京的儿子蔡鋆。蔡鋆仗势欺人,构陷武松的恩官高权,顶替了杭州知府职位。蔡知府为官不仁,鱼肉百姓,杭州人都叫他“蔡虎”。武松出于报恩,也处于义愤,出手刺死了蔡鋆。武松杀死了这只“老虎”之后,便被蔡鋆的手下捉拿,死在了牢房中。杭州人感戴武松的侠义,为他修建坟墓,立碑纪念。施耐庵则根据这个原型故事,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武松打虎”故事。
后来,演义小说或者民间戏剧当中也模仿武松打虎的故事,塑造了很多打虎英雄。但是,与“武松打虎”相比,都不值一提了。武松打虎深入人心,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历史上的打虎英雄
不过,在《水浒传》之前,却有真实历史人物的打虎故事。据说,子路、项羽、杨香、李存孝、卞元亨等人都有打死老虎的记载。其中,晋代少年杨香打虎救父被写进了《二十四孝》。但是,杨香并没有把老虎打死,而是从虎口中救下了父亲。古人写书教化民众,这故事编的水分大了点。
卞元亨踢死老虎,据说是施耐庵创作武松形象,把景阳冈打虎写得活灵活敏庆现的主要素材。因为,有人说施耐庵曾经参加过张士诚的义军,而卞元亨也在张士诚军中效力,且是施耐庵的表弟。卞将军膂力过人,曾经赤手空拳打死过一只老虎。是不是这样,疑点非常大。这倒不是说卞元亨打虎有疑点,而是施耐庵原本就是没有考定的人物,是不是真有其人都没有定论,何来表弟之说?所以,武松打虎是不是出自卞元亨打虎,也就很难讲了。
据说,北宋诗人陆游也是一个打虎英雄,放翁先生曾经在秦岭一带杀虎、刺射、猎虎,可谓历史上老虎的最大克星。不过,陆游打虎的事迹主要出自《剑南诗稿》,是他自己写的诗描述了自己的打虎英雄事迹。比如,《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这是射虎的故事。《怀昔》中说:“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
诗人喜欢夸张,而夸张与吹牛逼近似。况且,陆游诗中也没有说自己亲手射了死了老虎,或者刺杀了老虎,是读诗人在吹牛逼而不能责怪陆游罢。
至于八旗皇族秋狝狩猎,千把人围攻一只老虎让皇帝老儿射死,算不得打虎英雄,跟现在玩电脑游戏杀死猛兽没什么两样。
历史上镇槐可以考证的能够杀死老虎的人还有许多,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曹丕的弟弟曹彰、典韦都曾裤旅芦胡带打死过老虎。
是真的毁慧闭。武碧空松纤裂确实上山打死了一只老虎。而且我们的历史上也有记载,加上我们的影视作品也有特意描写这个画面。
武松打虎只是一个传说。历史上并没有这个故事,武松虽然在历猛好史上有原型,但他并没有像《水浒贺猜传》描述的那样英勇神武。不过历史上确实枝拍铅也有勇士打死过老虎,比如张兴祖,周处,曹彰还有典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