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

2024-11-15 03:05:2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词类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藏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货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弦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4.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4.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4.3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5、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5.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5.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名词的使动用法
(1) 什么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这就是“使动用法”的实质。
(2) 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史记•晋世家》:“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
在上述诸例中,“王我”是“使我为王”,“肉骨”是“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国异姓”是“使异姓立国”,“相之”是“使之为相”,“臣妾我”是“使我为臣妾”的意思。
(3)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
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例如: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他在位八年(1130—1137),为虎作伥,屡次配合金兵攻打南宋,都遭失败。后来被金所废,并被金将完颜兀术所俘。“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又如:
《左传•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春秋时期,吴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左传》中的这句话,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谋害他而用剑尖朝着他的养马人说的,意思是:“你想使我成为吴王吗?”言外之意即“你想像专诸刺杀吴王僚那样刺杀我吗?”专有名词“吴王”用作使动。
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
(4)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方位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按照这个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
《战国策•楚策四》:“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史记•苏秦列传》:“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例中的“下鸟”,是“使鸟落下”的意思;“东苏子”,是“使苏子(苏秦)到东边(齐国)去”的意思。
(5) 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
用作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例如:
刘向《新序•节大》:“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例中的“臣”后省“之”,“友”后也省“之”。“不得而臣”即“不得使之为臣”、“不得而友”即“不得使之为友”之意。

回答2:

我觉得主要是分析语言环境,句意或者动词后面的词。比如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动词后面接的耳,是名词,而且耳朵不能自己乱,只能被扰乱,“乱”是主语的动作,作用在宾语上,所以是使动用法。再例如“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与上句一样的分析方法,乐修饰后面的志,就是志向。志向不可能主动的乐,所以乐还是主语用作于宾语,依旧是使动,使...乐。纯手打,不懂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