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他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他对门人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谓,朱熹说:“儒,学者之称。”由此可知,在孔子看来,儒(学者)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按照儒家的习惯,应该说是内修的工夫。
要达成君子人格,从内,必须“博学于文”,借用古人的智慧来充实自己的内在,净化自己的内心;从外,必须“约之以礼”,做一个懂规矩、守秩序的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畏惧法律和舆论,而是要服从于内心所持守的仁。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公治长)
子欲居九夷,或曰:“....”.......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并无能焉,不病人知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