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
谈到中国的文化,是不能不谈汉语和汉字的,语言文字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主要是指汉民族使用汉字的历史以及有文字记载的汉民族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
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经发现过刻划在陶器上的记号,仰韶文化早期的西安半坡类型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符号,年代早,资料丰富,受到了人们的注意。
其中有一些横竖的刻划,像一、二、三等数字,“很多人认为这类符号就是这些数字的前身,这是有道理的。不过这并不能证明原始社会使用的记数符号是文字。”
建国后,在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发现了以下五个象形符号,这几个符号都刻在同型的大口陶缸上。
据估计,大汶口晚期距今约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左右。关于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的性质,虽然存在不同意见,但是,正如裘锡圭先生所说:“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的作风跟古汉字很相似,二者之间似乎不会一点没有关系。”因此他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仓颉造字。
谈到中国的文化,是不能不谈汉语和汉字的,语言文字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主要是指汉民族使用汉字的历史以及有文字记载的汉民族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
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经发现过刻划在陶器上的记号,仰韶文化早期的西安半坡类型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符号,年代早,资料丰富,受到了人们的注意。
其中有一些横竖的刻划,像一、二、三等数字,“很多人认为这类符号就是这些数字的前身,这是有道理的。不过这并不能证明原始社会使用的记数符号是文字。”
建国后,在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发现了以下五个象形符号,这几个符号都刻在同型的大口陶缸上。
据估计,大汶口晚期距今约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左右。关于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的性质,虽然存在不同意见,但是,正如裘锡圭先生所说:“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的作风跟古汉字很相似,二者之间似乎不会一点没有关系。”因此他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汉字基本上属于象形文字,来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因人们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在对原始社会部落遗址考古发掘的一些陶罐上就有了一些零散的类似文字的图案,后来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步丰富完善,就形成了一种体系,从字体上,商代以前使用的是甲骨文,前秦时期是金文,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魏晋以前是隶书,魏晋及以后使用的是楷书和行书,一直至今,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常用字有三千多个,从古典文献上看,不超过六七千字,总数没有具体数字,从古到今的字典中收录的汉字大多四五万个,在1994年冷玉龙等编写的《中华字海》里收录的文字有85000个,当然其中很多已经是“死字”了
汉字起源:
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汉字演变:
汉字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汉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战国文字:“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秦国文字是汉字发展的主流。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是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