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1.5千米处,有一座多石少土的小山丘,小山本无名,因故老相传该山丘为古帝王陵墓,所以人称“陵山”。
陵山是一座孤立的小山,西面与抱阳山相邻,北面与大楼山、玉山遥遥相望,东南两面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陵山本身由三座山峰组成,主峰及背后的山丘称为来龙及大帐,左右二峰称青龙和白虎。站在山下,从东往西看,三座山峰恰似一把太师椅,主峰为背,青龙、白虎为两侧扶手,面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人迷信,认为葬于善地可以保佑子孙后代昌盛。选择陵山作墓地,真是再恰当不过。
陵山四周分布着许多村落,东南山脚下有北陵山村和南陵山村。据当地的群众说,这两个村庄原为一村,村名为陵山,后因人口增多分为两村。陵山的东南2000米处还有一守陵村,也与陵山有墓相关。古代的皇帝,诸侯王陵墓往往设有专门的护陵人管理和看护。因陵园广阔,护陵人数目往往成百上千。守陵村应该就是当时看守陵墓的民户所住的村落。该村村民至今还相传:他们的先人是给人看坟的。但因年代久远和岁月流逝,看护的是谁的坟?坟墓在什么地方?已经无人知道了。
196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官兵正在河北满城陵山上进行一项军事工程的施工。在施工中碰到了破碎带,施工点就避开破碎带绕了一下,结果一放炮,炸掉的石头就不见了。官兵们很奇怪,过去一看,下面是一个很大的洞穴,并且有很多东西。他们拿出了几件,一看是文物,就保存了下来,工程也立即停了下来,并立即向省里做了报告。河北省文化部门立即派了两名考古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勘察和保护。
满城发现古墓的消息传到北京已是6月中旬。周恩来总理要郭沫若负责办理这个事情,希望尽快提出个处理意见向他报告。
郭沫若受命后,立即派人赴满城实地了解情况。随后又在科学院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确定参加考古发掘人选。
在一切准备工作都就绪后,由中科院考古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联合组成的发掘队,于6月27日正式开始了发掘工作,20世纪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就此拉开了序幕,默默无闻的满城一时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发掘工作开始后,为了节省时间和防止文物损毁,考古专家们没有急于打开墓门,而是先从南耳室南端解放军施工时炸开的那个洞口出入,一直到清理完各种文物后,才最后打开墓门。
与西汉流行的土坑墓不同,满城汉墓是颇为奇特的崖墓。什么是崖墓呢?原来,我国自商、周以来,墓葬的形制基本上是以竖穴土坑墓为主。如安徽寿县蔡侯墓、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分别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而马王堆一号墓和江陵凤凰山汉墓等都是西汉早期竖穴土坑木椁墓的代表。但满城汉墓的墓室为依山开凿的巨大洞穴,与传统的墓葬形式不同,属于横穴墓性质,一般称之为崖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