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写了20余人。其中有贵族、金融家、退休商人、公寓老板娘、大学生、潜逃苦役犯、被父亲抛弃的少女、寡妇、老小姐、小公务员、仆人等。他们代表了巴黎社会的上层和下层。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四个:拉斯蒂涅、高老头、伏脱冷和鲍赛昂夫人。他们的经历构成了这个小说的主要情节。
1、拉斯蒂涅
巴尔扎克的这部小说以“高老头”命名,但它并非是以这个人物为中心的。在写作过程中,拉斯蒂涅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物。拉斯蒂涅在《人间喜剧》中经常出现,是青年野心家的形象。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高老头》中。《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是一个发展着的人物形象,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描写了他野心家形成的全过程,这便是此书最大价值之所在。拉斯蒂涅本来是法国某省的破落子弟,家庭节省一切开支,供他到巴黎上大学,希望将来重振家业。这种做法在法国复辟时期是很普遍的。小说开始的时候,他21岁,是个热情且具才气的青年,聪明帅气,抱着发家致富、步步高升的想法在巴黎学法律。他本来想在毕业以后凭自己的本领按部就班地向上爬。但在巴黎不到一年,家境的贫寒和巴黎社会的繁华就使他向上爬的欲望增强了十倍。他发现在巴黎,女人对社会生活很有影响,于是就想去征服几个可以做他后台的妇女。他从自己姑祖母处知道有一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就去向她求教向上爬的经验。当时鲍赛昂夫人正是情场失意,满腹怨恨,她对拉斯蒂涅说:“这社会不过是傻子和骗子的集团,要以牙还牙来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没心肝就越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到达欲望的最高峰。”她让拉斯蒂涅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想法,要善于作假,并在巴黎找个出人头地的太太作幌子。当时,她认为主宰地位的是金钱,就叫拉斯蒂涅去勾引有钱的纽沁根太太,作为他上爬的跳板。她说:“你能爱她就爱她,不能爱她利用她也好。”鲍赛昂夫人还把他带到社交界。这样,鲍赛昂夫人就给拉斯蒂涅上了极端利己主义的第一课,成为他向上爬的第一个领路人。拉斯蒂涅从鲍赛昂夫人豪华的府上回到他的公寓,环境强烈的对比更刺激了他的欲望。他要在上流社会鬼混,就需要钱。于是,就昧着良心写信回家,要母亲和妹妹凑1200法郎给他。但这时的拉斯蒂涅还没有完全放弃靠学问争取前途的想法,没有完全丧失良知。在写信回家以后,他心里也难受得要命。当他知道高老头为女儿牺牲自己的一切以后,认为高老头真伟大。他同情高老头,挺身出来做他的保护人,直到最后料理高老头的丧事。
他的第二个领路人是伏脱冷。伏脱冷是个潜逃的囚犯。他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熟悉统治阶级的内幕。目光锐利,一眼就看出拉斯蒂涅不顾一切向上爬的心思。他想把拉斯蒂涅拉为同伙。他对他说:“这个社会有财便是德,凡是浑身污泥而坐在车上的都是正人君子,浑身污泥而搬着两腿走路的,都是小人流氓,扒窃一件随便什么东西,你就得到法院广场上展览。大家拿你当把戏看。偷上一百万,交际场中就说你是大贤大德。”他告诉拉斯蒂涅:“要向上爬,势必你吞我、我吞你,像一个瓶中的许多蜘蛛。”他说:“你知道巴黎人是怎样打天下的?不是靠钱财的光芒,就是靠腐蚀的本领。在这个人堆里,雄才大略是少有的,遍地风行的是腐化堕落。”他还对拉斯蒂涅说:“要弄大钱就得大刀阔斧地干,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的腥臭。要捞油水就不要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的道德,不过是这一点。”他指引拉斯蒂涅去色引泰伊番小姐。泰伊番小姐的父亲是个大银行家。在大革命时代谋财害命。巴尔扎克在短篇小说《红色旅馆》里写了他的发家史。他为了保存财产,把全部财产传给儿子,就把女儿赶出了家。伏脱冷建议他们两个合作,由拉斯蒂涅去追求泰伊番小姐,他设法去弄死她的哥哥。这样,泰伊番小姐就有一百万家财陪嫁了。伏脱冷要求事后能得到20万法郎。拉斯蒂涅虽不敢接受这个建议,但伏脱冷的话已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以后他看见泰伊番小姐,就有个声音在耳边回响:“80万,80万……”
这两个引路人都对拉斯蒂涅分析了社会寡廉鲜耻的本象。金钱的力量招引他走以牙还牙,以不道德对不道德,不择手段的极端利己主义的道路。他们的话形式上虽不同,但实质一样。拉斯蒂涅曾说:“鲍赛昂夫人文文雅雅对我说的,伏脱冷赤裸裸地说了出来。”拉斯蒂涅既要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必然要按他们的话去做。他先去追求纽沁根太太,发现她没有财权(她的陪嫁被丈夫控制着)。他发现计划落了空,眼看着自己没有钱,没有前途,便又想起了伏脱冷的计划,转而追求泰伊番小姐。但就在这时,伏脱冷被捕了。拉斯蒂涅只好去追求纽沁根太太,因为他不想冒触犯法律的危险。他的野心家性格是在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抛弃和高老头之死三幕惨剧之后才完成的。本文之所以以“高老头”命名,是由高老头悲剧在文中的深刻意义所决定的。高老头的悲剧是拉斯蒂涅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一课,远比表姐鲍赛昂夫人和在逃苦役犯伏脱冷给他上的那两课深刻得多,是拉斯蒂涅野心家性格形成途中所受的最有力的一鞭。
2、鲍赛昂夫人
她是复辟时期贵族妇女的典型。她出身高贵,是普高涅王室的最后一个女儿,巴黎社交界的皇后。她的客厅是贵族社会中最有意义的地方,谁能在她的客厅露面,“就等于有了一封贵族世家的证书”,在上流社会通行无阻。巴黎的资产阶级妇女,做梦都想挤进去。但实际上她表面虽然显赫一时,内心却有衰落的感觉。她意识到金钱才是社会的真正主宰,唯利是图即道德原则。但是她自己却因袭着贵族的传统和傲慢,诋誉资产阶级妇女。可以说,她这个人是识时务的,但又不肯顺应潮流。她和西班牙侯爵阿瞿达相爱了三年,她的爱情是真挚的。但是她的情夫为了要娶一个有四百万陪嫁的资产阶级贵族小姐而抛弃了她。因此,她要告别巴黎社交界。临别时她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舞会,巴尔扎克用无限同情和婉惜来描写了这个告别舞会的场面。小说写到:“鲍赛昂府四周被五百多辆车上的灯照得通明透亮,无数上流社会的人都来送她,犹如古时的罗马青年对着一个含笑而死的斗兽喝彩。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乐队奏着音乐,她内心却一片荒凉。在别人眼里,她身着白衣,安闲静穆,背地里她流着眼泪焚烧情书,作着出走的准备。”巴尔扎克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极力渲染了她退出历史舞台时的悲壮气氛,唱出了一曲无尽的挽歌。以后鲍赛昂夫人在《弃妇》中再次被弃。她的悲剧,形象地说明了复辟时期贵族阶级的衰落和资产阶级的得势。高贵敌不过金钱,爱情敌不过金钱。
3、伏脱冷
他的真名叫约格•高楞,外号“鬼上当”,他是《人间戏剧》中重要的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在《高老头》里,他是潜逃的苦役犯,高等窃财集团办事班的心腹和参谋,经营着大宗赃物,是一个尚未得势的凶狠的掠夺者形象。伏脱冷很能干,手下有一班爪牙。他的阅历广,对上层社会很熟悉,看透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的真相。他对拉斯蒂涅一针见血地指出:“强盗和统治者的差别只在于见血与不见血而已。”大资产阶级不过是受法律保护的大盗,这个社会有财便是德。他只要有四百万法郎就是“四百万”先生,合众国的公民,谁也不会来盘问他过去的历史了。他要发展,要以恶对恶,要以不道德对不道德,既像炮弹般轰进去,又像瘟疫般钻进去,谋财害命,引诱青年,不择手段地去攫取财富。他熟悉法典,会钻法律的空子,从不在落网的时候被判死刑。他很注重江湖义气,从来没有出卖过人。他对拉说:“说他是恶棍、坏蛋、无赖、强盗都行,只是别叫我骗子,也别叫我奸细。”连抓他的暗探也说他是条好汉。他的目的就是再搞20万法郎,然后到美洲去买200个黑奴,办大种植场。这个形象有很大的冒险性。伏脱冷反抗社会,是因为他受社会很大的排挤,野心不能得逞。他研究社会,揭露社会,是为了顺应这一套向上爬,只要他向上爬的野心一旦得逞,他便会变成维护现行制度的鹰犬。这个形象在许多作品中出现。《高老头》写他1819年被捕,以后他再次逃走,到西班牙过后又化妆回到法国。在《幻灭》里,他以西班牙神父的面目出现,在《交际花盛衰记》里,他当上了巴黎秘密警察厅厅长,在《贝姨》里他当上公安处处长,爬上统治阶层。据说,巴尔扎克写这个形象是以巴黎一个秘密警察头子的经历作为原形的。伏脱冷这一形象很复杂,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揭发者,也是罪恶的制造者。巴尔扎克对他的态度也是矛盾的,既把他写成社会罪恶的代表,加以批判,又欣赏他的洒脱、意气、能力,通过他的冷嘲热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小说中伏脱冷被捕的场面很有英雄气概,当时在场的画家说:“把他画下来倒是挺美的呢!”伏尔盖公寓的人都同情他,对出卖他的米雪诺小姐都很气愤,大家对她喊:“滚出去,奸细!”都反对和她住在一个公寓里。像这样精明强悍的强盗,也败在金钱手下!
4、高老头
巴尔扎克在1834年10月18日给韩斯伽夫人的信上提到他写《高老头》。他说:“我要在这部书中描写一种无比巨大力量的感情,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父亲。”高老头是父爱的典型。他早先是个面条商人,在大革命时期搞粮食投机,成为暴发户、商业界的巨头。他拥有200万家财,在帝国时期又当上巴黎区长。他做生意很精明,很懂得利用时机,小说写他在做生意方面“有国务大臣的才气”。但是在家庭关系上他却不能适应潮流。妻子死了以后,不少人要把女儿嫁给他,他都拒绝了。他把自己的爱都倾泻在自己的两个女儿身上,疼爱两个女儿的感情发展到荒谬的程度。他满足她们最奢侈的愿望。她们的生活豪华得像公爵的情人,15岁就有了自己的马车。长大以后,高老头给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好让她们能攀上好亲事。大女儿阿拉斯达奇热衷于门弟,嫁给了贵族,成为雷斯多伯爵夫人;二女儿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为纽沁根太太。高老头把财产分给两个女儿,这是他干的第一件蠢事。开始,因为他还有钱,女儿女婿还经常请她去做客,餐桌上总有他的一份刀叉,大家恭恭敬敬地看着他,就像恭恭敬敬地瞧着金钱一样。没多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波旁王朝复辟,贵族重新得势,门弟观念又抬头了。连纽沁根这样的银行家也挤进了保王党,高老头这样的面条商人当然就被上流社会认为是不光彩,是客厅里一块油纸的污渍,成为了不受欢迎的人,女儿就要求父亲停业。高老头满足了女儿的要求,把铺子盘了出去。这样,他就干了第二件蠢事,把自己的财源断了。1813年,他住进伏盖公寓。当时他虽然每年还有8000到10000法郎的收入,但是他要看女儿也只能从后门进去,或站在马路旁等她们的马车经过。两个女儿继续过着挥霍腐化的生活,只是在要钱的时候,才会去看看她们的父亲。高老头为了满足女儿们欲望,从二楼最好的房间搬到了三楼、四楼、五楼,食宿费也由每年1200法郎减到每月45法郎。他把能够卖的东西全卖了,他的人格也由高里昂先生变成了“高老头”、“老混蛋”、“老熊猫”,成了大家开心的对象。然而他的两个女儿仍然逼着他要钱,逼得他患脑溢血。在病危期间,他盼望看到两个女儿,而她们却忙于参加鲍赛昂夫人的晚会,“即使是踩着父亲的身体过去也在所不惜”。高老头终于明白他是被女儿抛弃了,无比悲伤地说:“我把一辈子都给了她们,今天她们连一小时也不给我。”他也认识到女儿们过的那种生活,“是我一手造成的,是我惯坏了她们”。他在死前悲愤地喊道:“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他凄惨地死去了,他的女儿女婿也没来料理丧事,只在出殡的那天,派了两辆漆着爵位徽章的空马车来。
高老头的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巴尔扎克一开始就说:“这惨剧绝非杜撰,亦非小说,一切都是真情实事,真实得来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或心里发现这悲剧中的要素。”我们从高老头所处的社会来看,高老头的父爱也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小说开始时,他已70多岁了,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宗法制社会里。他在发家以前是市民,市民的宗法制观念是很重的,这就是他父爱的社会根源。在大工业革命时期,他成了暴发户,只懂得追求金钱、只懂得用以金钱来满足女儿物质生活欲望的方式来表达父爱。虽然他的爱是真诚的,但客观上却帮助了社会用金钱来腐蚀自己的两个女儿,培养了她们的自私和拜金主义,以致使自己成了牺牲品。另外,他的两个女儿其实都是被丈夫控制着的,她们的行动都受到限制,而两个女婿分别是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这样,对两个女儿的指责,必然导致对上流社会的控诉和批判。巴尔扎克同情高老头,夸大他的父爱,把他写得和基督教的殉道者一样,具有坚韧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用伟大的灵魂和自我牺牲的感情,去批判这个人欲横流和道德沦丧的上流社会,批判这个社会的金钱关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原则。高老头悲剧的意义不在于歌颂父爱,而是揭露金钱的罪恶。金钱毁灭人性、毁灭家庭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在那个社会中,人的价值是由金钱来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资产阶级揭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外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二)《高老头》的思想内容
《高老头》通过上面四个人物的经历,反映了王朝复辟时期贵族阶级逐渐衰亡的趋势,揭露和批判金钱罪恶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首先,小说反映了贵族阶级的衰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高老头》故事发生在1819到1820年王朝复辟时期,贵族阶级重新掌握政权,资产阶级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竭力攀附贵族,像小说里面的银行家纽沁根也当上了男爵,参加了保皇党。拉斯蒂涅所以能踏进上层社会,靠的是鲍赛昂夫人地位的力量。但是贵族尽管显赫一时,终究败在金钱之下。鲍赛昂夫人的隐退和拉斯蒂涅的资产阶级化,就反映出贵族衰亡的两条道路。在鲍赛昂夫人满腹怨恨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纽沁根太太兴高采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她在舞会上大出风头,为自己的成功好不得意。这两个阶级的代表人物,一退一进,一沉一浮,对比很鲜明。巴尔扎克不仅再现了这种历史现象,而且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原因。在贵族方面,鲍赛昂子爵只讲究吃喝,雷斯多夫人的情人脱拉依是个赌棍,借下十万法郎的赌债。雷斯多夫人为了替他还债,不得不向高布赛克借高利贷,偷偷把丈夫家传的钻石拿去作抵押品。贵族阶级的这种寄生性、腐朽性就注定了他们必然要衰亡的命运。而资产阶级野心勃勃,不择手段地积累资本。伏脱冷是赤裸裸地掠夺,谋财害命。他所做的,正是银行家泰伊番过去所做的。高布赛克放高利贷,纽沁根卑鄙地霸占妻子的财产,买空卖空。巴尔扎克虽然同情贵族,但他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真实地反映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历产阶级的兴起。
其次,小说揭露金钱的罪恶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对新兴生产关系的否定。巴尔扎克赞美高老头的父爱,主观上确实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立场。他认为只有人人都有了善良的亲子之情、儿女之情等普遍人性,家庭关系才能维持,人类社会才能存在发展下去。高老头父爱之所以失败,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高老头的父爱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性的。它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的父爱,因而具有自我抹杀性,正如高老头自己所说:“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第二,高老头父爱的失败,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三)《高老头》的艺术特点
《高老头》在艺术上体现出巴尔扎克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是《风俗研究》中的重要作品。
首先,作者善于描写典型环境。巴尔扎克是最早认识到环境描写重要意义的作家之一。他认为一处环境,甚至一个家具,都可以从中反映出时代的面貌。正如一块化石可以反映出一部生物史一样。所以他十分注意描写地区的外貌、街道、房屋、家具、陈设、衣服等等。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另外,他也看到生活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作用,他的环境多为塑造人物形象而紧密结合的。这也是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的特征之一。巴尔扎克的小说经常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一大段环境描写,从环境引出人物,再进入情节,这就是巴尔扎克小说的三段式。这种环境描写可以增加小说的真实感。《高老头》就是先描写伏盖公寓,然后再引出人物。它的环境描写,在《人间喜剧》中具有代表性。《高老头》中着力描写了两个环境:一个是伏盖公寓. 它的一切都暗淡无光,人们一想到这个地方,就会不快活。小说从街道写到室内陈设,无一不是破旧的。公寓里的家具古旧、龟裂、腐烂、残缺,个别房间还有一股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叫人发冷。这就是19世纪20年代初巴黎下流社会的宿影。另外一个环境是名门贵族和新贵族所代表的上流社会——鲍赛昂夫人的府邸。院子里停着豪华的轿车,门丁也穿着金镶边的大红礼服。楼梯是金漆栏杆,铺着大红地毯,两边布满鲜花。客厅只有灰和粉红两种颜色,陈设精美,又没有一点虚浮气。拉斯蒂涅来往于这两个环境之间,强烈的对比更刺激了他向上爬的野心。两个环境中的人,不同的表现都反映出金钱的重要性。拉斯蒂涅的两个引路人——上流社会的鲍赛昂夫人和下流社会的伏脱冷,都教他奉行利己主义道德原则,不择手段地去弄取金钱。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上了人生哲学的三课,最后完成了野心家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是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巴尔扎克规定自己的任务是写19世纪法国的风俗史。他认为只有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才能完成反映时代的任务。要反映时代,就必须描写这个时代的主要人物,尤其是各种贵族和资产阶级形象。巴尔扎克对典型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典型是类的样本,是某类人物最鲜明的性格特征。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巴尔扎克把人的欲望写成性格特征,他通常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这类人物的某种情欲,让人物在这种情欲的支配下行动。比如,他写葛朗台对金钱的占有欲,邦斯舅舅的古董癖,《贝姨》中于洛男爵的好色等等。在《高老头》中,他竭力描写拉斯蒂涅不顾一切向上爬的欲望,用夸张的手法来渲染高老头的父爱,突出他的父爱。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是社会人,他注意从横纵两个方面来刻画人物。纵的方面,他写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横的方面,他写人物性格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社会关系中各方面的表现,使人物形象丰满,有主体感。他对拉斯蒂涅就是这样去刻画的。另外,他还善于通过肖像、语言和细节描写去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身份和性格特征。书中描写伏脱冷的外貌:“四十上下,鬓角染色”、“人家看到他那种人都会喊一声好家伙!”他“肩头很宽,胸部很发达,肌肉暴突,方方的手非常厚实,手指中节生着一簇簇茶红色的浓毛。没有到年纪就打皱的脸似乎是性格冷酷的标记,但是看他软和亲热的态度,又不像是冷酷的人。”“他尽管外表随和,自有一道深沉而坚决的目光叫人害怕。”这个肖像,就表现出伏脱冷强有力、深沉、冷酷的性格特征,符合他潜逃犯的身份。伏脱冷的语言不论是长篇的议论,还是简短的几句话,都很生动形象,直截了当表现出他丰富的阅历、敏锐的观察力和爽快的个性。小说里面的细节描写很多,如写高老头把饭巾下的面包凑近鼻子去闻,这一细节就流露出他面条商人做生意的老习惯,是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第三,严谨的结构。巴尔扎克学习的是莎士比亚的伟大结构。《高老头》中,主要写了两条情节线索。一是写拉斯蒂涅从贵族子弟堕落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过程,一条是高老头的惨剧。这两条线索从拉斯蒂涅去鲍赛昂府邸回到伏盖公寓后就交织在一起。以后,由于高老头病态的父爱,给女儿拉皮条,这一做法就加速了拉斯蒂涅的堕落,同时也加快了他的死亡。另外,小说还写了两条次要的情节线索,就是鲍赛昂夫人的被弃和伏脱冷的被捕。这两条线索主次分明,写法不一。拉斯蒂涅的性格形成史是主线,其他人物的故事,都组织在这条线索中,对拉斯蒂涅野心家性格的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高老头的故事,开始是侧面介绍他的过去,然后再正面写高老头的死,形成全书的高潮。小说层次清楚,逐层展开,戏剧性非常强。
http://www.lstc.net/jingpkj/waiguowenxue/htm/zpx/glt.htm
《傲慢与偏见》 作者:简.奥斯丁
:主人公伊莉沙白(女)
快乐点有什么不好,难道非要悲悲切切,戚戚惨惨才好
《高老头》的第一主人公是拉斯蒂涅,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支配一切的规律
《高老头》
所要表达的哲理:小说“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的环境详细逼真,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塑造典型人物性格突出,使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至今仍吸引着全世界的读者。
主人公名字:高老头,他的两个女儿,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伏脱冷
《傲慢与偏见》
所要表达的哲理: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主人公名字:伊丽莎白·班纳特,班耐特太太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主要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写了20余人。其中有贵族、金融家、退休商人、公寓老板娘、大学生、潜逃苦役犯、被父亲抛弃的少女、寡妇、老小姐、小公务员、仆人等。他们代表了巴黎社会的上层和下层。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四个:拉斯蒂涅、高老头、伏脱冷和鲍赛昂夫人。他们的经历构成了这个小说的主要情节。
(二)《高老头》的哲理
《高老头》通过上面四个人物的经历,反映了王朝复辟时期贵族阶级逐渐衰亡的趋势,揭露和批判金钱罪恶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首先,小说反映了贵族阶级的衰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高老头》故事发生在1819到1820年王朝复辟时期,贵族阶级重新掌握政权,资产阶级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竭力攀附贵族,像小说里面的银行家纽沁根也当上了男爵,参加了保皇党。拉斯蒂涅所以能踏进上层社会,靠的是鲍赛昂夫人地位的力量。但是贵族尽管显赫一时,终究败在金钱之下。鲍赛昂夫人的隐退和拉斯蒂涅的资产阶级化,就反映出贵族衰亡的两条道路。在鲍赛昂夫人满腹怨恨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纽沁根太太兴高采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她在舞会上大出风头,为自己的成功好不得意。这两个阶级的代表人物,一退一进,一沉一浮,对比很鲜明。巴尔扎克不仅再现了这种历史现象,而且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原因。在贵族方面,鲍赛昂子爵只讲究吃喝,雷斯多夫人的情人脱拉依是个赌棍,借下十万法郎的赌债。雷斯多夫人为了替他还债,不得不向高布赛克借高利贷,偷偷把丈夫家传的钻石拿去作抵押品。贵族阶级的这种寄生性、腐朽性就注定了他们必然要衰亡的命运。而资产阶级野心勃勃,不择手段地积累资本。伏脱冷是赤裸裸地掠夺,谋财害命。他所做的,正是银行家泰伊番过去所做的。高布赛克放高利贷,纽沁根卑鄙地霸占妻子的财产,买空卖空。巴尔扎克虽然同情贵族,但他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真实地反映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历产阶级的兴起。
其次,小说揭露金钱的罪恶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对新兴生产关系的否定。巴尔扎克赞美高老头的父爱,主观上确实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立场。他认为只有人人都有了善良的亲子之情、儿女之情等普遍人性,家庭关系才能维持,人类社会才能存在发展下去。高老头父爱之所以失败,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高老头的父爱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性的。它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的父爱,因而具有自我抹杀性,正如高老头自己所说:“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第二,高老头父爱的失败,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傲慢与偏见》的哲理
《傲慢与偏见》用诙谐戏谑的喜剧手法,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主题,写出一些平常故事,给我们勾画出资产阶级社会初期,封建保守势力还很顽固的乡村生活场景。正如她所说:"我只写一个乡下村庄三四户人家的事情。"当时妇女处在无权地位,中产阶级女子把爱情和婚姻问题看作是唯一出路。作者虽然没有反映她那个时代的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然而她的强烈的阶级意识却通过这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他对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和资产阶级的买卖婚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主张妇女人格独立,争取平等权利。这种进步思想在我们当今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高老头》 [法]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的创作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的顶峰,他的小说分三大类即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
***本篇是早期的杰作,要描写的是私人生活,写主人公靠粮食买卖起家,养大女儿反而被女儿遗弃,在痛苦中死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支配一切的规律
主人公:高利奥老头
[详细]: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
主人公高利奥老头出身微寒,年轻时以贩卖挂面为业,后来当上供应军队粮食的承包商而发了大财。他疼爱他的两个女儿,让她们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最后以价值巨万的赔嫁把她们嫁给了贵族子弟,使面粉商的女儿成了伯爵夫人;然而两个女儿挥金如土,象吸血鬼似地榨取父亲的钱财,当老人一贫如洗时,再也不许父亲登门,使之穷困地死在一间破烂的小阁楼上,女儿们连葬礼都不参加。通过高老头的悲剧,作者批判了建筑在金钱基础上的“父爱”和“亲情”,对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给予了有力的抨击。
《高老头》还成功地塑造了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和没落贵夫人鲍赛昂的形象。前者原为一个外省贵族青年,想来巴黎进大学重振家业,但目睹上流社会的挥金如土、灯红酒绿,他往上爬的欲望倍增,他在鲍赛昂子爵夫人和逃犯伏特冷的唆使下,日益丧失正直的良心,开始为金钱而出卖正直,特别见证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对待父亲象榨干的柠檬一般以后,更坚定了向资产阶级的道路走去的决心。《高老头》中主要描写了他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过程,在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他更一发不可收拾,靠出卖道德和良心竟当上了副国务秘书和贵族院议员,而一切的取得都依赖于极端利己主义原则。鲍赛昂子爵夫人是巴尔扎克为贵族阶级唱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她出身名门贵族,是巴黎社交界的皇后,只因缺乏金钱而被情人抛弃,被迫退出巴黎上流社会,高贵的门第再也敌不过金钱的势力,她在后来的小说中因为同样的原因又一次被金钱出卖。她的遭遇告诉人们,贵族阶级除了失败之外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金钱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高老头》在艺术上很严谨,作者设置了典型环境,让典型人物活动于其中,使人与人的金钱关系与环境相契合,书中安排了四条情节线索,以拉斯蒂涅的堕落为主线,其它几条起辅助作用,纵横交错又脉胳分明;典型人物的刻划是巴尔扎克的最大特色,不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心理刻划,甚至一个细节,如高老头每吃一块面包都要放在鼻下嗅一嗅,都使人物更鲜明生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作者一大功力,贵族沙龙中的语言与逃犯的语言绝不一样。
二、《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
[详细]:《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常被二十世纪的文学评论家们和文学史家们誉为真正伟大的英国小说家,因为她使英国小说更臻完美,因此她的小说是最具经典意义的小说。难怪爱尔兰文学家、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弗兰克·奥康瑙尔(Rrank O"Connor)说:“我认为简·奥斯汀是最伟大的小说家。绝对是最伟大的!”他还认为奥斯汀是“英国文学最伟大的技巧巨匠之一,她在文学方面炉火纯青就像莫扎特在音乐方面完美无缺一样。”戴维·塞西尔也说:“最成功的作家是最严格地遵循支配他所挑选的艺术的规律的人。在所有挑选小说这种艺术的人中,没有谁比简·奥斯汀更细心地遵守着小说艺术的规律,正是这一点使她胜过其他英国小说家。由于她的小说艺术技巧高超,她使得所有其他英国小说家都相形见绌。”其实,奥斯汀之所以成为十九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不仅只是因为她小说天衣无缝的结构和精湛精确的刻画技巧,而且也是因为她的小说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正如英国文学评论家W.F.波洛克(Pollock)所说,由于奥斯汀开创描写日常生活的小说,奠定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她向小说家们表明并且开发了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表面现象下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因此,“所有后来的小说家们都无限感激奥斯汀小姐。”而且她的小说笔调轻松诙谐,反话正说,幽默嘲讽,喜剧色彩浓重,语言清丽优美,格调清新高雅,开一代文学新风。奥斯汀所著六部小说,在近一百八十年里,不仅成为世界学者专家研究的热门课题,好评如潮,而且也是一代代各国读者争相传读的经典名著,经久不衰。尤其是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不仅是英国文苑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库的珍品,被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毛姆(W.S.Maugham,1874—1965)列为世界十大小说经典名著之一。 简·奥斯汀出生在英国南部汉普郡一个乡村牧师家里,未进过正规学校,在家里由父母指导学习,终身未婚,四十二岁时与世长辞。奥斯汀十二三岁时就开始创作故事、戏剧和小小说。一七九五年她开始写作《埃莉诺与马里纳》,这就是她后来发表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感情》的雏形。一年以后,一七九六年她开始创作《初次印象》。一七九七年《初次印象》完成后,未能出版。这部小说后经作者修改更名为《傲慢与偏见》,于一八一三年一月在伦敦问世,这是她发表的第二部小说。此外,自一八一一年至一八一八年她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感情》、《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等五部小说。 奥斯汀生长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封建保守势力相当强大的英国乡村。在这样的时代中,妇女只能在其所生长的阶层的圈子中生活,社会习俗禁止她们在社会的任何其他领域里活动。奥斯汀出身英国乡村的中产阶级家庭,与之交往的都是乡间那些乡绅贵族的绅士淑女,生活圈子自然十分狭小。奥斯汀就在这样狭小的天地里观察、研究和创作。虽说:“在乡下一带地方,你是在一个非常狭小而又一成不变的社会里活动。”“乡下能为这样的研究提供的对象一般是很少的。”“可是人本身是经常不断变化的,在他们身上永远都可以观察到一些新的东西。”奥斯汀就以她特有的敏锐洞察力观察着她所处的社会和她身边的人与事,研究各种人的性格及其变化。在这样的观察研究中,奥斯汀最关注的是妇女的命运。在奥斯汀所处的当时社会里,一般妇女除了当老处女和家庭教师外,别的惟一出路就是嫁人。嫁一户有钱有地位的体面人家,就成了一个年轻小姐得到并保持可靠社会与经济地位的理想途径。尤其是那些“一般财产不多,教养有素的青年女子,都是把结婚当作惟一一条未雨绸缪的体面出路,不管如何心中无数,幸福难卜,结婚成家都是她们最可心合意的避风港,预防她们以后不致缺衣少食。”因此,要赢得一位理想的丈夫似乎就是奥斯汀小说中那些年轻小姐们的人生惟一目标,而她们为达到这一目标不断地进行着有形无形的激烈竞争。奥斯汀的小说都是围绕着乡绅贵族绅士淑女的恋爱求婚、男婚女嫁的错综复杂的情节来展开的。作者通过这些情节,用细腻的笔触深刻剖析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展示他们的道德品质,表现作者关于人生、特别是婚姻的道德观。她批判当时大多数联姻的方式,而且她小说中的大多数婚姻都是有缺陷的。但她同时通过她的故事告诉读者,理想的婚姻是可能的。这种理想婚姻的主要品质,除了女方花容月貌天生丽质、男方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之外,就是彼此了解,情投意合,心心相印,自由平等,互敬互惠,它将对彼此的炽烈爱情融合在稳定融洽、相互促进的家庭关系之中,所以她小说的所有女主人公都是为真正的爱情而结婚,而不是为终身有靠而草草苟合。她通过《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小姐的口说:“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她批判那种惟利是图的金钱婚姻,但她并不把金钱与爱情绝对分开,而且显示金钱在确立稳固的理想婚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傲慢与偏见》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所幽默指出的:“一个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里最仔细审慎地剖析描述了绅士淑女恋爱求婚的全过程,并全面透彻地说明了她所谓的理想婚姻的各种基础。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主要写了四桩婚姻。贝内特夫妇只生了五位千金小姐,没有儿子。由于没有男性继承人,根据英国当时的财产限嗣继承法,贝内特家的财产将要由贝内特先生的一位远房亲戚柯林斯先生来继承。五个女儿每人只能得到一千英镑的遗产。这样一来,她们将来的优裕生活就成了问题。于是贝内特太太就急不可待地要为五个成年女儿找到有钱有势的婆家。伊丽莎白是她的二女儿,不仅生得美貌出众,而且聪明过人。她在一次舞会上受到达西的怠慢,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对达西产生了偏见。达西出身名门贵族,家财万贯,拥有一座巨大的庄园,每年净收入就超过一万英镑,而且他又生得身材优美,一表人才,因而自视甚高,目中无人,很是傲慢。后来他才发现伊丽莎白其实生得很美,机敏聪慧,举止优雅,开朗活泼,谈吐不俗,便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他觉得伊丽莎自家中没有多少财产,父亲虽是绅士,但非贵族;她的母亲和几个妹妹都谈吐粗俗,缺乏教养;她的亲戚们出身寒微,地位低下。因此,不想屈尊俯就,便把对伊丽莎白的爱深藏不露。而伊丽莎白觉得达西孤芳自赏,举止傲慢,出言不逊,看不起自己和家人,加上威克姆对达西造谣中伤,恶意挑拨,因而对达西深恶痛绝,偏见日深。后来达西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向伊丽莎白求婚,但遭到伊丽莎白断然拒绝和怒斥。后来几经波折,达西检讨了自己的过去,改正了自己的傲慢态度,伊丽莎白也认识到自己对达西的偏见是虚荣心所致,当她了解到达西的真实品德和得知达西千方百计搭救了她的小妹时,她的偏见也随之冰释,并油然而生崇敬爱慕之情,误会终于消除,最后两人喜结良缘。这是《傲慢与偏见》中所描写的一桩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理想婚姻,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线。简是贝内特太太的大女儿,生得比伊丽莎白还要美,是位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宾利对她一见钟情。宾利是来自英国北部的一位阔少爷,每年有四五千英镑的进项,也是一位家财万贯的单身汉,而且年轻英俊,生性活泼,开朗随和。他一搬来赫特福德郡便成了贝内特太太急切追逐的理想的大女婿。简虽然对宾利也怀有爱慕之心,但她生性娴静沉稳,和善羞怯,没有把对宾利的钟爱流露出来,以致达西觉得她对宾利没有爱慕之情,同时认为简和宾利也不门当户对。加之这时宾利的妹妹宾利小姐正对达西穷追不舍,一心梦想成为达西夫人,而达西又希望宾利能与他的妹妹达西小姐联姻。宾利小姐心想只要她哥哥与达西小姐能成婚,那她嫁给达西就更容易了。他们两人各怀鬼胎,设下圈套,将宾利绊在伦敦城里,使他见不到简。后来几经周折,宾利终于回到简的身边,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本书中描写的第二桩花好月圆的美满婚姻。贝内特太太的第五个女儿莉迪亚,虽在姐妹中年龄最小,却个儿最高,有些早熟,生得也很妖娆。她年方二八,便出来社交,胆大粗野,放荡不羁,卖弄风骚。她的嗜好是追逐年轻漂亮的军官,她经常与几位民兵团的青年军官谈情说爱,忘形厮混,后来终于与军官威克姆私奔。威克姆本是达西家老管家的儿子,极其英俊,风流儒雅,俨然绅士。但他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花花公子,债台高筑的赌棍。他曾为得到十五岁的达西小姐的三万英镑的财产,怂恿她与他私奔,幸好被达西发现,其阴谋才未得逞。他来到赫特福德郡的民兵团后,伊丽莎白对他一见倾心,相信他的谎言,对他的遭遇非常同情,与他过从很密,险些上当。后来她终于弄清了他的底细,识破了他的伪装,断了对他的感情。莉迪亚与他私奔后,引起轩然大波。后经达西搭救,慷慨解囊,资助她与威克姆体面成婚,他们才免于身败名裂。但他们婚后不久感情便一落千丈,二人同床异梦,经济拮据,生活不幸。这是作者所描写的一桩以美色和情欲为基础的不幸婚姻。柯林斯牧师是愚蠢可笑的势利小人。他因要继承贝内特先生的产业而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决心设法补偿。他补偿的办法就是要从贝内特先生的漂亮女儿中挑选一位作他的妻子。他一来到贝内特先生府上,一眼就挑中了简。但贝内特太太向他暗示,她打算把简许配给宾利。于是他就改而向伊丽莎白求婚。当他向伊丽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绝后,便立即向卢卡斯小姐求婚。卢卡斯小姐是贝内特先生的邻居威廉·卢卡斯爵士的长女,已满二十七岁,长得既不漂亮,又没有什么财产。“她既不看重男人,也不看重夫妻生活,一贯只把结婚当作她人生的目标。”她“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舒适的家”。她明知柯林斯对他毫无感情,而且她也很不喜欢他,也立即欣然答应他的求婚,不久就成了牧师住宅的主妇,两人貌合神离,无婚姻幸福可言。这是一桩以“牺牲一切高尚感情,来屈就世俗利益”的不幸婚姻。后两桩不幸婚姻是前两桩幸福婚姻的反衬。这四条线在小说中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误会”百出,冲突迭起,疑窦丛生,时而扑朔迷离,时而山穷水尽,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柳暗花明。加上作者那种幽默客观的描述、富于喜剧色彩的反讽手法,真叫人忍俊不禁,一旦开卷,就无法释手。无怪乎《傲慢与偏见》一直被认为是奥斯汀小说中最令人开怀大笑和最引入入胜的一部。 英国著名文学家和评论家基布尔(T.T.Kebble)说“简·奥斯汀是一位喜剧艺术家”,并认为她“在纯粹喜剧艺术方面仅次于莎士比亚”。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史学家、诗人和政论家托马斯·马科莱(Thomas Macauley)称她为“写散文的莎士比亚”。奥斯汀在研究她所处的社会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正如她通过伊丽莎白的口所说的:“世事经历得越多,我就越发对这个世界不满。世人都是反复无常的,那种表面的优点或见识是很不可靠的。日复一日,我的这种信念更加坚定。”于是她就拿起反讽和喜剧这两种有力的艺术武器来批判那些不合理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乡绅贵族阶层的保守人物,揭露他们的虚伪,嘲弄他们的愚蠢。正如她所说的:“我承认,愚蠢的行为、荒谬的事情、异想天开的古怪念头、前后矛盾的言行,都使我觉得好笑,只要有可能,我就要嘲笑它们。”她在《傲慢与偏见》中正是这样做的,而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正如奥康瑙尔所说,奥斯汀是位“最杰出的道德家,她总是通过小说来教育读者,而且她教导的方式是谨慎而周到的”。她在小说中从不说教,而总是寓教于讽,寓教于乐,让读者从作品那些滑稽可笑人物的自相矛盾、荒谬可笑的言谈举止和适得其反的行为中得到乐趣与启迪。 毛姆说:“我相信,广大的读者已经认定《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杰作,我认为他们的评价是很中肯的。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用作学校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我个人认为,《傲慢与偏见》总体来说,是所有小说中最令人满意的一部作品。”译者认为,毛姆的这一看法不仅代表了学者专家们的权威评价,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广大读者的一致心声。
如果有人要问我什么才是真爱,我会推荐他去看《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但是如果有人是抱着解闷和娱乐的目的,想要打发一下闲暇的时光而去选择阅读这本书的话,那我奉劝阻那些朋友还是放弃,另寻它书的好,因为这实在不是一本有趣的活泼的书,抱着娱乐一下目的的读者,恐怕最后会弄的自己昏昏欲睡。全书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动人的语句,丝毫不见热情澎湃的只言词组,难怪《简·爱》的作者夏绿蒂.勃朗特说奥斯丁不知激情为何物,整本书虽然描写的是婚姻问题,但是却毫无激情可言,作者的言辞之间充满了理智和思想,仿佛以一种第三者的口吻描述着爱情和婚姻,当然这个也不能怪罪与作者,毕竟简·奥斯丁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以其当时的阅历能够用这么缜密的语言来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已经是一个奇迹,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
简·奥斯当时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作品表现出来了作者那种淡雅,纯洁,高贵的气质,读过这部作品的人我想无不被她那敏锐,细腻的感情所折服和震惊,作者以一种不急不缓,平稳的笔调慢条斯理但又层层递进的为我们拉开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的大幕,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给人带来了一种艺术上的享受,作品从当时人们,尤其是女士们对于爱情的态度来反映了作者的对爱情的态度和对真爱的理解。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和达西是全书的主人公,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也正好构成了全书的标题,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而我也认为伊丽莎白其实就是作者简·奥斯的化身,她的言行和思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的看法和思想,书中常会有伊丽莎白的思想独白和她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这个在我理解看来就是作者自己的内心独白和解释,而达西的出现或许就是作者以自己的要求而捏造的一个爱情对象,达西身上的优点就是作者现实生活中对她的今后的爱人选择的一个标准和尺度。而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结合却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就像所有爱情中的冤家一样,伊丽莎白一开始因为达西的傲慢而对他很有偏见,然而这种偏见随着达西的逐渐改变而渐渐消退,而作者这么安排剧情也不是为了摆摆噱头,吸引读者,而是有其更深的含义在里面。
在作者生活的十八世纪末期大英帝国正处于颠峰时期,而作者却把视线关注在英国乡间。当时英国乡间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惬意悠闲的,纯朴中包含平凡自然,但是整个英国社会的影响力始终波及着乡村,势利、炫耀、虚荣都影响着人们对婚姻的看法。当时的婚姻缔结的充要条件是男方有可观的家产,女方有丰厚的嫁妆,也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于是他们的结合便是幸福,便会为世人所承认接收。这样的婚姻类似于一种资产合并,以钱作为婚姻的基础,这明智吗?显然作者对这种婚姻的风气是持反对态度的,达西就是当时社会富有阶级的代表,而伊丽莎白虽出生与小地主家庭但是无法继承其父亲班纳特先生的财产,所以严格意思上来说,伊丽莎白在金钱上处于绝对的弱势,两者在金钱和社会地位上有着很大的差距,他们的相爱显然是违背了那个时代的爱情游戏规则,他们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阶级,这个也就是当初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的偏见的原因,两个人的阶级不同是不可能走在一起的,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在交流上有很大的障碍,这样的爱情是不可能产生并维持住的,只有门当户对,有钱有地位的婚姻还会幸福美满,这个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普遍爱情观,但是作者显然不是这么认为的,她借助手中的笔对这种错误的世俗观念发起了反击,随着两个人了解的加深,相互理解和关爱之后,达西渐渐的改变了自己的傲慢,褪去了身上阶级的烙印,而,伊丽莎白在见大达西的一些举动之后,也改变了对他的偏见,慢慢的学着去接受和理解他,最终两个属于不同阶级的人走在了一起,缔结了一个美好的婚姻,这样的结局违反了当时的爱情,婚姻规则,而这也恰恰是作者借助伊丽莎白和达西表达出来的自己对当时人们的婚姻态度的不认同和鞭笞,他们是这种婚姻规则的抗争者,是作者对当时婚姻规则的正面进攻。
除此之外,作者还从反面对这种爱情婚姻观做出了批判,作者还描写了这种世俗婚姻的奴隶-夏绿蒂和韦翰。夏绿蒂与班纳特家的财产继承人柯林斯结了婚,而讽刺的是两个人从认识到结婚只有三天,三天的时间能够干什么,三天的时间就能够把婚姻给搞定,仿佛就和吃饭一样简单省力,在这一刻我不禁要问婚姻还是不是神圣的,纯洁的,三天的婚姻简直连9毛钱一包的速食面还不如,而所有可悲的一切只是因为柯林斯的那一笔不匪的财产。柯林斯不仅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而自结婚之日起,她不断忍受着丈夫令人生厌的怪异行为,她唯一的安慰是起码她的生活有了着落,自己是一座大宅的主人了,她的新家有条不紊,并在世人面前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他用丧失一生幸福和自己朋友的代价仅仅是为了换取那可怜的门面,在世人面前可以满足一下那小小的虚荣之心这个是多么的可悲啊。要说夏绿蒂还是可悲的话,那韦翰的行径简直可以用可耻来形容了,韦翰是个十足的流氓,地痞,他自恃有个讨女人喜欢的脸蛋,一心想通过婚姻这个途径来发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不是工具,它是相互的,金钱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个一穷二白的人,富家小姐自然是不会光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到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于是又一个婚姻,又一个为了金钱的婚姻铸就了,这次不单出卖了幸福,还有灵魂,韦翰的灵魂被他自己彻底出卖了!婚姻既已变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用婚姻作为筹码的买卖无异于和用灵魂和撒旦做生意,在不自知的时候已经堕落到了地狱最深处,万劫不复,永无超生的可能了。
作者通过正反两种形象来否定了金钱和爱情之间的关系,爱情和婚姻必须让金钱走开,但是作者在描述之时自己也不自觉的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如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不管期间是多么的跌宕起伏,作者笔下的达西始终是一个有钱的不得了的富人,与皇家有密切联系,有自己的庄园、家产、田地,同时,伊丽莎白之所以对达西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是在她看见了达西硕大的庄园之后,虽然这个不能说明什么,我们也可以说这个完全是故事发展的一种巧合,但是这个多少也是作者思想无意识的流露,这个也从侧面显示出了作者思想在社会风气影响下的局限性。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能把这本书的价值给抹杀掉,我再次的强调这个出自十几岁女孩手的作品是文学史上的奇迹,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揭示了那一时代人们无尽的苦恼、不满和遗恨,在这种畸形的婚姻下所谓的幸福是多么的可悲,在他的背后是多少的眼泪,血汗是我们不可得知的,但却是可以想象的,作者也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婚姻和爱情的看法及对真爱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真爱,让金钱走开,是作者执笔对那个时代发出的呐喊。以上是傲慢与偏见
本书是法国19世纪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的优秀作品之一,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在高老头的养育下一贯过着奢华的生活。她们一个高攀贵族,进入了上流社会,成了新贵雷斯托伯爵太太;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为纽沁根夫人。
高老头临死之前哭天喊地地想见女儿们一面,但这丝毫也感动不了女儿们的冰冷心肠,这使他悟出了金钱社会的残酷无情: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买到女儿。高老头死后,拉斯蒂涅在他的两个女儿之间来回奔走,希望能筹措一笔治丧的费用,但是毫无结果,她们甚至连见都不见他一面,理由是:先生和太太谢绝一切宾客,他们的父亲死了,都悲痛得不得了。最后,在送葬的行列里,出现的是这两家“有爵徽的空车”。巴尔扎克用他辛辣的笔,把这两个女人卑鄙的心理,虚伪的面孔,毫无人性的冰冷心肠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是高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