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既为历史脉搏,亦为演义之总纲。“分”始自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作者至本回逐路叙来,曰南北、曰西东,先纵后横,亦合中国政治之大格局。阴阳者,对称也。对称是万物之表,美之源,文章亦如此。本回北写袁绍与公孙瓒交恶实为引出子龙(暗伏刘备),南写跨江击刘表亦为伯符出世(暗伏孙权),相为呼应。中间以袁术穿插亦妙。逢纪说绍,蒯良计表,不次孔明取荆州、木门道。东吴人好借箭,孙文台借黄祖箭,周都督焉能不知?各方主要人物事无巨细亦有交待,大手笔也。
余尝叹袁本初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文有田、沮、审、郭、逢、许六大谋士(除许攸外皆为死士,不亚荀郭),武有颜、文、张、高、鞠等大将(与曹操比有过而无不及),空有一班人马,不成大事,惜哉。(6.20加,近读易中天品三国,在结束语部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庶族政治代替士族政治的角度阐述了曹魏的进步性,这应该算是历史(或政治)发展的原动力,但就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而言,士族应该力量更大一些,不然这种斗争不会持续300多年,直到隋唐,当然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加剧了这一点,而且也不能简单的就把曹操归到庶族里。因此,仅从庶族政治代替士族政治的角度是无法解释袁本初的失败。事实上,从各自军事集团的自身发展战略上讲,曹还是胜袁的。这个问题太大,一句两句是无法说清的)
袁术求马借粮,挑拨离间,真小人中之小人也。孙坚不思报断粮之仇,竟信其言,放“纵横天下”之狂语,焉能不败,“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甚惨。
本回描写弓箭多处,甚是厉害。
既说到李陵,便多说几句。我少时读书,落泪有两次,一次是看古龙的《多情剑客多情剑》中李寻欢受难,一次就是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故此,谈李陵总要联系到司马迁。李陵以五千对十万,转斗千里,矢尽道穷,被太史公赞有国士之风,甚至不惜为其犯龙颜,受腐刑,这是何等正直,一文一武俱为英雄。羊角哀和左伯桃是杜撰,而司马迁与李陵确是史实,扪心自问,我们能做到吗?岂能不为之落泪。李陵勇武史所罕见,冠绝古今,以步敌骑,以寡敌众,并甚为士兵拥戴,胜霸王远矣。只因投降落了个骂名,猛将投降大多因爱兵如子,不得已而为之,虽败犹荣。
这里有更为具体的http://hi.baidu.com/zxtongtong/blog/item/0dc41b34cd5d30b2d1a2d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