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礼貌礼仪的概念

2024-10-29 02:00:2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礼貌的含义

  礼貌是人们在交往时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它对人们交往时的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主要通过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来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礼貌表现在人们的举止、仪表、语言上,表现在服务的规范、程序上,表现在对客人的态度上。一个微笑,一个鞠躬,一声“您好” ,一句“祝您旅途愉快” ,这些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教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礼貌的基础。在有教养的人们中间,礼貌应该是出于自然的。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培养和训练自己良好的礼貌习惯。

  从道德、社会风尚方面来研究礼貌,可以将它分为三类:一是各种公共场所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二是各种个人交往中最起码的礼节;三是个人私生活中起码应有的行为习惯。礼貌的主要内容包括:遵守秩序,言必有信,敬老尊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讲究卫生。礼貌的内容既是社会公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商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礼节的含义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它具有严格的仪式;从内容上看,它反映着某种道德原则,反映着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例如,在某人生日那天,他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对他说一句“生日快乐” ,或给他送上生日贺卡,或送上一束鲜花,或送上一个生日蛋糕等等,这是礼节;在宴会服务时,服务员送茶、斟酒、上菜、送毛巾等按照先宾客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等程序进行,这也是礼节。

  在国际交往中交际礼节也是各式各样的,日常见面礼节就有鞠躬礼、点头致意礼、举手注目礼、握手礼、吻手礼和接吻礼等。虽然现代社会的交际礼节有从简及趋向一致或相通的趋势,但是,各国人民的文化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使用起来就存在着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习惯。因此,我们平时应十分注意不同礼节的具体运用,在交往时必须注意尊重对方,以避免出现“失礼”的行为。

  礼仪的含义

  礼仪作为一种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要求,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社会而言,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从礼仪的历史沿革看,现代社会的礼仪主要是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中,为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系列行为、道德、社会规范和惯用形式。狭义的礼仪通常是指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即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在较大或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等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例如,在接待外宾时鸣放礼炮;外宾到达宾馆时,服务小姐在宾馆门前列队站立、微笑、鼓掌等。

  礼仪也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1)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礼仪即教养,素质体现了对交往礼节的认知和应用。

  (2)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行为准则。

  (3)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使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4)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简言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

  (5)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6)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

  礼、礼貌、礼节、礼仪,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是:

  (1)礼包括礼貌、礼节、礼仪,其本质都是表示对人的尊重、敬意和友好。

  (2)礼貌、礼节、礼仪都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区别在于:

  (1)礼貌是礼的行为规范。

  (2)礼节是礼的惯用形式。

  (3)礼仪是礼的较隆重的仪式。

回答2:

礼貌、礼节和礼仪

礼节的概念:礼节是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

礼貌的概念:礼貌是人与人在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是文明行为的最起码要求。

一、礼貌

(1)礼貌的概念:礼貌是人与人在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是文明行为的最起码要求。

(2)礼貌的主要内容:

A、遵守社会公德: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公民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而共同遵循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德的内容包括: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妇女、关心老人,救死扶伤等。B、遵时守信:遵时就是遵守规定或约定的时间。守信就是要讲信用,不可言而无信。C、真诚友善:所谓人际交往时的真诚,是指交往时必须做到诚心待人,心口如一。D、理解宽容:理解,就是懂得别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别人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宽容就是宽容大量,能容人,能原谅别人的过失。E、热情有度:热情是指对人要有热烈的感情,使人感到温暧。有度是指对人热情要有一定尺度,既不可显得过于热情,也不能缺乏热情。F、互尊互帮:互尊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互帮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G、仪表端庄(指对对方的服务态度):讲究卫生(指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注意个人卫生)H、女士优先:即要遵循凡事“先女后男”的原则。不问及女士、小姐的个人私事,指年龄、胖瘦、收入等。

(3)基本礼貌行为:

1、微笑,与客人保持眼光接触;2、主动向客人问好;3、尽量称呼客人的姓氏;4、主动让路、让位给客人,请客人先行;5、三人以上对话,须用相互都能听懂的语言;6、不可询问客人私人问题(如年龄、收入、婚姻);7、复述客人要求;8、不能满足或不明白客人时必须立即道歉, 同时给客人一个解决的建议可主动协助联系解决;绝对不可以将客人当成皮球;9、在工作岗位时-精神饱满,不可聊天,吃东西;随时留意客人是否需要服务;10、走路时-切勿太慢/太快/奔跑或摆动太大而引起客人注意;11、和客人应对时-站在客人面前约一手臂距离,注意力集中,耐心聆听,不可作忙碌状;不可在客人背后突然说话:如遇另一客人有事,应点头微笑示意,不可视而不见,让客人知道你尽快为他服务。

(4)礼貌修养

1、礼貌修养的定义:礼貌修养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修养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学问、技艺等方面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艰苦磨练以及长期陶治,逐渐使自己具备某一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怎样培养礼貌修养:①自觉学习礼貌礼节方面的知识;②广泛涉猎科学文化知识、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③努力进行自我性情陶治,纠正自己不文明不讲礼貌的不良习气;④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

(5)怎样才能做到礼貌服务

①了解你的客人; ②了解你的商品;③举止温文尔雅;④注视聆听;⑤笑口常开;⑥整齐清洁;⑦谈吐得体;⑧乐于助人。

二、礼节

(1)礼节的概念:礼节是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是要通达践履的。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时惯用的形式。礼节是关于对他人态度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则,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礼节往往从向他人表示敬意的仪式方面表现出来,像点头致敬、鞠躬、握手、吻手和接吻等均属于礼节的各种形式。

(2)日常服务礼节

日常服务礼节最为基本的应该熟悉和掌握的“一、称呼礼节 二、问候礼节 三、应答礼节 四、迎送礼节 五、操作礼节。其中称呼礼节,问候礼节。应答礼节是体现在语言上的礼节,迎送礼节、操作礼节具体体现在举止上的礼节。

(3)举例介绍日常服务礼节

1、握手礼节

在交际场合中,握手是很常有的一种礼节,也是国际通行的礼仪。一般在相互见面,离别、祝贺、慰问等情况下使用。

标准的握手姿势是,伸出右手,手掌与地面呈垂直状态,然后五指并用,稍许一握,时间以3秒钟左右为宜。此时需双眼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上身要略微前倾,头要微低,与他人握手时,手应该是洁净的。

握手要注意先后顺序,一般是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和女士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手。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最有礼貌的顺序 应该是: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女士后男士。

与他人握手,有以下几种情况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应避免。

①,男士戴着帽子或手套同他人握手。男士握手前一定要脱下帽子和手套,实在来不及的话,应该向对方道歉。女士与他人握手时不必脱去帽子和手套。军人与他人握手时也不必脱下军帽,标准的做法是先行军礼,然后再握手。

②,长久地握着异性的手不放开。男士与女士握手时,时间要更短一些,用力要更轻一些。一般握一下女士的手指就可以了,不要拉住对方的手忘了松开或用劲显示自己的热情。

③,用左手去同他人握手。握手一定要用右手,除非右手受伤或太脏不能使用,用左手与人相握是不合适的。在特殊情况下用左手与相握应当说明或道歉。

④,交叉握手。当两人正握手时,跑上去与正握手的人相握,这是失礼的,应该等别人握完再伸手。

⑤,握手时目光他顾,心不在焉。与别人握手时东张西望是不礼貌的。

2、鞠躬礼节:

鞠躬,意即弯腰行礼,是表示对他人敬重的一种郑重礼节。它既适用于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场合,又适用于一般的社交场所。

在我国,鞠躬常用于下级向上级,学生向老师,晚辈向长辈表达由衷的敬意,也常用于演讲者、表演者向听众、观众致意,服务员向宾客致意。为向他人表达深深的感激,也可以用鞠躬礼。

鞠躬礼分为两种,一种是三鞠躬;另一种是一鞠躬,几乎适用于一切社交场合。鞠躬的基本做法是:欲施鞠躬礼时,首先应该立直站立,背部伸直,保持身体的端正,同时双手在体前搭好,右手搭在左手上,面带微笑。鞠躬时,以腰部为轴,整个腰及肩部向前斜15°至30°,目光应该向下,同时问候“您好”、“早上好”、“欢迎光临”等。

鞠躬礼是日本最为常用的礼节,日本人见面时一般不握手,而习惯于相互鞠躬。日本的鞠躬礼是将双手搭在双腿上,鞠躬时,双手向下垂的程度越大,所表示的敬意就越深。

行鞠躬礼时应当注意:

①,必须脱帽。戴帽鞠躬不礼貌,同时还会使帽子掉下来。

②,鞠躬时目光应该向下看,表示一种谦恭的态度,不可以一面鞠躬一面翻起眼睛看对方。

③,嘴里不要吃着东西、嚼着口香糖或含着香烟。

④,礼毕抬起身,双眼应礼貌地注视着对方。否则视线移向别处即使行了弯腰最深的鞠躬礼,也会让人觉得缺乏诚意。

⑤,若是迎面碰上对方鞠躬时,则在鞠躬过后,应向右边跨出一步,给对方让开路。

3、谈话时的礼节:

a、语言简洁、清楚、明白

b、不要粗声大气

c、要摆正自己和对方的关系

d、要和别人谈话时,应该先打招呼,用右手挡住自己的嘴,客人和别人说话时,不要上前旁听

e、谈话时,要尊重对方

f、要注意口腔卫生(上班不吃带异味的食品)

回答3: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在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葛静礼仪小姐
1、礼节和仪式。这是传统的解释,“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2、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这里的方式分行动型和非行动性,像给老人让座等,就是行动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这需要行动才有效果;而像庄严场合不嘻笑,别人睡觉不吵闹等,就是非行动型的,也就是行为规范,它不需要行动就有效果。
3、最简单的说,礼仪就是人类在日常交际中总结出来最不会伤人的话,虽说是不伤人,但是在网络上,有一些人不太喜欢这些客套话。礼仪既是对他人尊重的体现,也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礼仪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为是表达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没有礼仪存在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敬畏,后来才出现了礼仪,如同语言一般,因为需要才产生的,后来拓展开始向长辈行礼来表达本身的敬意,在后期贵族阶层出现,扭曲了礼的意义,使之在不尊敬的情况下使用来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礼丢失了本质而变成了礼节。存有敬意施礼才是真正的礼。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中国传统礼仪
“九宾之礼”。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

行周揖礼的孔子像
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跪拜礼”。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1)“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2)“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

回答4:

礼节礼貌礼仪的概念分别如下
1、礼节,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时惯用的形式。礼节是关于对他人态度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则,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礼节往往从向他人表示敬意的仪式方面表现出来,像点头致敬、鞠躬、握手、吻手和接吻等均属于礼节的各种形式。
2、礼貌,礼貌是人与人在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是文明行为的最起码要求。
3、礼仪,礼仪是一个区域内人们交往时所认同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是在较大的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礼貌和尊重而举行的礼宾仪式,是在国际交往接待时,在礼遇规格和礼宾次序方面应遵循的礼貌礼节要求。

回答5:

礼仪的含义

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本意是“敬神”。礼经过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浸润和熏染,其含义在不断地演变,时志今日,礼已经深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之中,引申为表示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或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和敬意。因此,礼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一般而言,与“礼”相关的词常见的有三个,即礼貌、礼节、礼仪。礼的核心是礼貌,礼的形式是礼节,礼的规范是礼仪。

礼貌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谦虚、恭敬、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着一个人的基本品质。礼貌的外部表现主要是仪表仪容适度修饰、姿态端庄得体、态度亲切和蔼、说话文明谦虚恭敬、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如尊老爱幼、热情待客等。

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际过程中表示问候、致意、致谢、慰问、哀悼等习惯用形式或具体规定,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如熟人路遇互相打招呼、宾主见面互相握手、逢年过节互相拜访、亲朋好友遇喜事送礼物、宴会中互相敬酒、对遇病痛灾难的人们进行慰问等。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在礼学体系中,与礼貌和礼节相比,礼仪的内涵要深一些,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它是一种程序,表现为一定的章法,如果你要进入某一地域,你就要对那里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有所了解,只有遵守这种习俗和规范,才能融入当地的环境。

(2) 礼仪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礼仪首先表现为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习惯,然后才逐渐上升为大家认可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并成为人们有章可循、可以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