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教师如何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追求的是将历史的前因后果、人物事件、历史影响、历史评价讲得一清二楚,使学生不用自己去思考,只要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记住就行,记忆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方法,记忆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多少成了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与新课改的理念相距甚远,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新课程对历史学科的规定是:“派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的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要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尽快学会实施方法,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
一、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发挥学生潜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重视的是对历史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只注重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以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灶仿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激发出对历史优秀人物的崇敬,从而受到历史人物的优良品质的熏陶和感染,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指导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教师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尊崇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尊和互动,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兴趣,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所设置的情境不能与生活脱节,必须要与学生实际有紧密联系,要让学生从思考、讨论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隐羡纤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证。由于历史课的课时少,教学任务重,而每个教师的任教班级又多,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外的交流沟通的时间就会很少,所以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上的有限教学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中师生积极情感的建立、交流和发展。
二、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为主要形式。历史课堂提供学生的是具体的材料,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材料是活生生的,能从中提炼出有趣味的知识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问题,辛亥革命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按照以往的教学,很多学生很难理解他胜利以及失败的含义。所以在讲到这节课的时候,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总结学生的观点,在肯定他们观点的同时,要让他们理解辛亥革命成功是因为推翻了封建帝制,他的失败是因为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还有参与,就达到学习的目的,掌握历史知识。只有让学生投身教学中,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对历史材料的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就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勇于表达他们的观点,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教学,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
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导语导入新课,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等。
比如,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是,考虑到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就可以现提出问题,在农村农民平时都做什么?地是自己家的吗?以前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总之,从上课开始,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但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多大兴趣,上课感到枯燥乏味,容易走神瞌睡,甚至对历史课产生抵触情绪,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喜欢的历史史实在历史课本中往往只是个大概,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因此我们教师切忌照本宣科。但值得我们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
我希望教科书可以不歪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