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准备
画笔、尺子、纸张、铅笔、橡皮、资料(书籍)等。材料应该固定打包放好,既节省时间,又能避免出现每次动手之前东拼西找而造成的拖延症。
2、主题和内容构思
在已经布置主题的情况下,需要根据主题去寻找、收集资料,这种情况自由发挥程度较小,只需要根据已有主题寻找资料进行内容构思、填写。
在没有明确布置主题的情况下,则更有利于孩子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和家长可以共同对现有资料进行整合、梳理、创新,完成一个创意过程,这样就更有利于帮助孩子自由思考,锻炼整理、归纳、发散的能力。
3、找资料
构思完成之后,需要针对定好的主题和整体思路寻找相关的、符合的资料。资料收集的过程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讲又是一个整理、完善构思思路的过程。
4、内容编排
一般情况下,在写作文、写文章或者要书写较长的资料之前,作者都会列一个大纲,其实手抄报也一样。在已经构思好手抄报的主题、内容后,可以先用铅笔进行简单排版,打草稿,画轮廓,手抄报排版遵从横为主、竖为辅的基本规则。
5、填写
在列完大纲之后,就可以进行文字填充了,在文字填充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虽然前面的构思、资料都已经相对完整,但是下笔时的抄写也要注意:文是否对题。
6、美化
字体:保持工整、规范即可。过于混乱或放飞的字体会影响美观及观看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文字要主次分明、题头最大,小标题次之,正文最小,标题根据内容不同放的位置要有所调整。
颜色:家长可以上网搜索“颜色搭配”技巧,培养孩子的审美。
边框、装饰:手抄报装饰不宜太过繁琐,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图画、花边即可。目前网络上有许多边框、花边范本,可以供孩子参考。
一、手抄报的版面设计:
1、手抄报的主要组成部分:
①主标题:即手抄报的名称,如健康的明天。
②报头:紧跟主标题的一幅画,与主标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③文章:是手抄报的主要部分
④标题:是指每篇文章的题目
⑤尾花(或插花),一般用文章的结尾处或中间。
⑥花边装饰:用在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分割空白处。
⑦底纹装饰:给文章或题目进行底纹装饰。
2、如何排版:
①空出四边,可以用铅笔轻轻画好线。
②安排好主题的位置,可以用几个方框表示。
③安排各篇文章的位置,可用较大的框表示,并在框里用铅笔轻轻画好线条,可以横画,也可以竖画。
④用小方格画出文章标题的位置。
⑤小方框表示尾花(插花)的位置。
⑥对标题加以装饰。
二、手抄报的制作完成
1、文章的抄写。
①字体要工整、美观,不写错别字。
②如果是两人以上一起抄写,要注意字体要统一。
③字的头尾要整齐。
2、标题的书写。
①标题要醒目。
②用美术字体书写
3、标题的装饰。
①可以直接在标题上装饰。
②也可以在文字的旁边加以装饰。
4、报头绘制要醒目,而不刺眼。
5、尾花绘制要小巧精致,起点缀作用,不能抢眼。
6、底纹的装饰。
①可以在排版时做好,也可以在写好字作装饰;
②可用淡色刷底,也可用淡色勾画景物。
7、最后将报面擦干净。
扩展材料:
手抄报的装饰美化:主要是用色彩、绘图等艺术手段,弥补文字的单调,给人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启迪。内容包括报头、题花、插图、花边、尾花和色彩运用等。
1、报头:它是手抄报的标志,由图案或画面和刊名组成。文字上由报头名称、日期等组成。
2、题花:是对文章标题或开关的装饰,常见的有底纹,带有提示性的图画或图案。
3、插图: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画一个能说明一个情节的画面,这种形式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还可以采用与文章内容毫无联系的图案,如花鸟、山水等,这是纯粹为了美化而作的。
4、花边:一般不宜太多、太大、太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花边可以美化版面,可以隔开文章,便于阅读。
5、尾花:是装饰在文章后面的图画或图案。如一篇文章抄完后,还剩有空白,可以画一朵花,既可充实版面,又可以增加美感。
6、色彩方面:一般宜简练、明快、淡雅,不宜过分渲染、杂乱。一般而言,正文色调宜朴素、稳重;标题及花边、插图等,则可用较鲜艳的色彩。这样才能浓淡适宜,增强效果。
怎样制作手抄报
一、美化与设计 手抄报的美化与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有: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和花边设计等。 1、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出好手抄报的重要环节。 要设计好版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本期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选用有一定意义的报头(即报名)。一般报头应设计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读所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并计算其字数,根据文章内容及篇幅的长短进行编辑(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显要位置(即头版); (3)要注意长短文章穿插和横排竖排相结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动活泼; (4)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 2、报头 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报名要取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 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而定,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1)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题头
题头(即题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与文章题图结合在一起。设计题头要注意以题目文字为主,字略大。装饰图形须根据文章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标题字要书写得小于报题的文字,要大于正文的文字。总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图与尾花 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否则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二、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 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 (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 2、色块画法 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三、手抄报的编绘制作的步骤 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 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另一是编制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各种材料、工具的准备。具体包括:拟定本期手抄报的报名;准备好一张白棒纸(大小视需要而定,有半开,四开,八开等,本次我要求的手抄报是四开);编辑、撰写有关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备些);书写、绘图工具等。 2、编制阶段。 这个阶段是手抄报制作的主要过程。
大致为:版面设计、抄写过程、美化过程。 (1)版面设计:根据文章的长短进行排版,并画好格子或格线(一般用铅笔轻轻描出,手抄报制作完毕后可擦可不擦)。 (2)抄写过程:指的是文章的书写。手抄报的用纸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书写宜用碳素墨水;字体宜用行书和楷书,少用草书和篆书;字的个头大小要适中(符合通常的阅读习惯)。字写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关键在于书写一定要工整。另外,还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3)美化过程:文章抄写完毕后,即可进行插图、尾花、花边的绘制(不宜先插图后抄写),将整个版面美化。这个过程是手抄报版面出效果的关键过程。 另:手抄报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专题性的。手抄报的制作设计与黑板报制作设计要求和步骤大体是相同的。
希望能帮助您!
一、 手抄报的形式
办手抄报用八开纸的版面,中间对折成为一、二两版。要求有标题,有刊头刊尾。版面布局合理,排版设计匀称。字迹规范美观,一律用珠笔或钢笔书写。
二、 手抄报的内容
手抄报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可以是课堂中的内容,也可以涉及课外的内容;既可以是语文知识,也可以涉及物、化、数、英等其它学科的内容;既可以是知识积累为主,也可以涉及学法探讨,难题寻解;既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预习新内容。具体要求:一般配合教学内容及进度来拟定小报的内容,每二周一期,每期要求有明确的标题,确定重点内容。主次分明,版面新颖活泼。
三、 具体步骤
1、 讲清意义,激发兴趣
办手抄报的意义在于:培养读写听说等实用的语文能力,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促进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基础工具的特点。关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明确定位。从这“工具”和“基础”两词中我们足以了解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因语文不过关而影响了学习和工作的情况呢?有的同学理科学得很不错,而只因为文科太差而名落孙山。有的人喜爱数学,可面对复杂的应用题却一筹莫展。有的人工作做的非常出色,让其总结一下经验,却说不出个一、二、三。 从中、高考,到工作中的继续学习;从工作上、学习上的工作总结,到社会工作中的大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都离不开语文这个工具,都有赖于这个基础。那么我们如何从现在就认真打好这个基础,掌握好这门工具呢?靠每天一节的语文课?谈何容易。现时学习中又不允许我们用太多的时间去学语文。那么,有没有一种能把课内与课外的活动结合起来;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互促进的方法呢?这时同学们的表现很活跃,有的在闪动着眼睛思考着;有的则用期待的目光企盼着老师的答案。这时,我并没有说出答案,而是趁势发问:“你们想不想当编辑,做记者”?这时同学们都说:“想”!这时我把办报的想法告诉他(她)们:“你们通过办手抄报不但能尝试着做编辑,做记者,而且还能当主编,自己排版设计。这可是个极富挑战性的活动,相信你们只要能坚持办手抄报,你们不但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水平,排版、设计等综合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时,同学们各个跃跃欲试,从他们企盼的目光中似乎在闪着一个个的问号,什么是手抄报?怎样办?我能做好吗?
2、 典型引路
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具体指导如何办手抄报的方法,我的做法是:
(1)让学生先独立办一期手抄报,专题自拟,自行选材,自行设计,自行抄写。可参考《学习报》、《北京日报》,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时间在两内周完成。
(2)将收上来的手抄报选择出几份较好的,进行认真指导,让他们反复修改。经反复修改后的手抄报基本符合要求了,我便通过点评的形式把每份报纸的优点都展示给同学们,并在点评过程中较详细的把手抄报的基本格式讲解给大家,回去再实践,经过这样的反复实践,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办报方法。
(3)要求具体化,手抄报规范化。
在大部分学生掌握手抄报的基本格式后,为了提高手抄报的质量,我于是进一步要求。
A、手抄报要做到:主题鲜明,内容集中,标题新颖。根据中心内容拟定一个醒目的标题。如:“以复习旧知识为主,可拟为《复习指导报》,如是语文知识方面的内容可拟为《语文学习报》,力求新颖。
B、版面布局合理。布局合理主要指,版面安排匀称,主次分明,版块横、竖参差,插图位置合理。整个版面要给人以美观舒适的感觉。
C、书写要规范。书写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要求字迹要清晰、笔顺要规范,大小要适当(以三米左右能看清为宜)。
3、 评展激趣促提高
为了使手抄报的质量不断提高,也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我坚持每期都认真看,认真点评,择优展览。
点评。
点评的原则:以表扬优点为主。
点评的内容:从形式到内容,从整体布局到每个版块的安排设计,从选材到书写。
办手抄报体现着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可能通过一两期的实践就能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耐心的指导,热情的鼓励,是克服困难坚持办下去的动力。所以点评中,我毫不吝惜的表扬同学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款精妙之笔,实在没有可表扬的,只要按时交了我也表扬。这样同学们都能以平和愉快的心态去听取老师的点评,学习别人的长处,欣赏自己的进步,盘算着如何完善自己的报纸。
展出。
展出的原则:优中选优,兼顾不同层次。
经过两三期的点评,同学们的取长补短认真实践之后,在以后的手抄报里,每期都不乏形式优美,内容充实的好作品出现。对于这些作品,我除了认真点评给以表扬之外,还要在班上展出,供大家观摩学习。也有的同学尽管他们的作品不是很好,但却是他(她们)尽其所能而为之。这些作品我们也适当的给予展出的机会。展出的范围一般以1/2或1/3为宜。太少了,可以给大部分同学以渴望不可及的感觉,影响积极性的发挥,太大了,又缺乏示范性,容易使展览流于形式。
读书手抄报吗?读书节是为响应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府文教办的号召,配合94-97“读书工程”大型读书活动,针对大专院校学生重视实际操作,忽视文化知识底蕴积淀这一不良风气,为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道德,提高学生素质,增长知识,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团委、宣传部、德育办公室、校学生会于1995年联合创办的大型系列活动。自1995年9月创办以来,读书节已历十年,举办四届(第一届的主题:我爱读书;第二届的主题:春天•书香•读书人;第三届的主题:腹有书香气自华;第四届的主题: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在今天各种现代化的手段使得知识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读书,各种大众传媒和知识的运输渠道无疑使我们个人的知识构架更加立体化、实用化、科学化。莘莘学子步入大学的殿堂,在这瑰丽神圣的宫殿之中,我们不能满意地看到理想中的水晶塔。如何正确地引导,如何能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之中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读书节为我们提供了契机,开辟了向大学文化淡漠挑战的道路。读书节旨在引导广大同学多读书,读好书,形成读书热潮,促进校风、学风,以及文明校园的建设,弘扬民族文化,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随着内容的不断丰富,形式的不断创新,读书节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品牌。“读书节”活动期间主要开办有专题讲座,曾邀请到中国社科院信息中心主任李惠国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著名作家海岩、著名编剧何冀平、著名教授陈山、苏牧、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艺术人生》剧组全体成员、白岩松、台湾东森电视台《晚间新闻》制片人、主播卢秀芳、香港著名电影人黄百鸣、内地著名音乐制作人张亚东、电影人张杨、蒋雯丽、顾长卫、音乐人高晓松等著名人士来我校交流。读书节已经成为中国传媒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活动品牌。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读书节是为响应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府文教办的号召,配合94-97“读书工程”大型读书活动,针对大专院校学生重视实际操作,忽视文化知识底蕴积淀这一不良风气,为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道德,提高学生素质,增长知识,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团委、宣传部、德育办公室、校学生会于1995年联合创办的大型系列活动。自1995年9月创办以来,读书节已历十年,举办四届(第一届的主题:我爱读书;第二届的主题:春天•书香•读书人;第三届的主题:腹有书香气自华;第四届的主题: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在今天各种现代化的手段使得知识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读书,各种大众传媒和知识的运输渠道无疑使我们个人的知识构架更加立体化、实用化、科学化。莘莘学子步入大学的殿堂,在这瑰丽神圣的宫殿之中,我们不能满意地看到理想中的水晶塔。如何正确地引导,如何能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之中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读书节为我们提供了契机,开辟了向大学文化淡漠挑战的道路。读书节旨在引导广大同学多读书,读好书,形成读书热潮,促进校风、学风,以及文明校园的建设,弘扬民族文化,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随着内容的不断丰富,形式的不断创新,读书节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品牌。“读书节”活动期间主要开办有专题讲座,曾邀请到中国社科院信息中心主任李惠国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著名作家海岩、著名编剧何冀平、著名教授陈山、苏牧、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艺术人生》剧组全体成员、白岩松、台湾东森电视台《晚间新闻》制片人、主播卢秀芳、香港著名电影人黄百鸣、内地著名音乐制作人张亚东、电影人张杨、蒋雯丽、顾长卫、音乐人高晓松等著名人士来我校交流。读书节已经成为中国传媒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活动品牌。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