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认识之所以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人物一般说来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古代的科学,首先取决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兴起,取决于欧洲当时生产技术蓬勃发展的要求。实际需要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科学从实际需要中产生出来。现代科学研究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它探索的课题有时并不直接来自实践的需要。然而,就是在这种研究中,人们仍然重视所取得的成果具有何种实际的意义。实际上,大多数科学研究课题,都是由社会经济发展与实践需要所决定的。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必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这就迫使人们不断进行研究、认识和解决,从而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实践的发展就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人们的社会方面的知识也是来源于实践(板书)
1930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兴国县永丰区做了一个调查,并写成《兴国调查》。10年之后,在提到这个调查时,毛泽东同志写道:“我在兴国调查中知道地主占有土地达百分之四十,富农占有土地达百分之三十,地主、富农所共有的公堂土地为百分之十,总计地主与富农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中农、贫农只占有百分之二十。但是,地主人口不过百分之一,富农人口不过百分之五,而贫农、中农人口则占百分之八十。一方面以百分之六的人口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另方面以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则仅占有土地百分之二十。因此得出结论,只有两个字:革命。因而也益增革命的信心,相信这个革命是能获得百分之八十以上人民的拥护和赞助的。”如果毛泽东同志没有在兴国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实践,就不会得出这个真理性的认识和结论。
所以,我们应懂得这样两条道理:
第一,人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而确定的(板书)
第二,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板书)
教师提问:既然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还要不要读书呢?为什么?(学生回答略)
(根据学生的回答,针对悬挂的教学目标,进一步落实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知识)
教师讲解:回答是肯定的。一个人总不能一切知识的获得都靠亲自实践。实际上,我们的多数知识都是间接经验,都是从书本上或别人那里得到的。可是这种知识对你来说是间接的,对他人来说却是直接的。因而,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得来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板书)
教师讲解: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这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推动人们的认识向前发展。
(1)自然科学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板书)
我们知道,20世纪初诞生了一门研究生态平衡的科学。什么叫生态平衡呢?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发现,生物和自然界环境之间,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生物和生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相对“平衡状态”或“饱和状态”。这种“平衡状态”一旦受到破坏,人类就要遭到报复。比如,在非洲,非洲豹吃狒狒和野猪,也吃山羊和鸡。人们为了保护山羊和鸡,便认为豹子是有害动物,并用奖金鼓励捕杀。这样一来豹子少了,狒狒和野猪却因天敌减少而迅速繁殖起来,结果许多庄稼被狒狒和野猪所毁,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的收成。实践推动人们把研究“生态平衡”提到日程上来。
(2)社会科学也是在实践的推动之下向前发展的(板书)
人们不能在奴隶社会就预先认识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因为没有那种实践。15世纪初叶的傅立叶等只能提出空想社会主义,因为那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段之间的阶级斗争还没展开。只能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充分展开时,才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3)实践推动人们不断制造水平越来越高的认识工具,帮助探索新的领域(
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