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和窗花的由来(要短的)。

2024-12-02 22:09:1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对联最早出现的应是春联,而春联则是由“桃符”演化而来。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当时的桃符是在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的图像,挂在门上,以辟邪祈福。到了南北朝时期骈文的发展和唐朝诗歌的盛行,“桃符”的内容得到了更新,出现了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为我国最早的春联雏形,被人们公认为第一副过春节时贴的对联,称其为春联。到了宋代时,春节悬挂“桃符”的习俗继续沿袭。王安石在元日的诗中写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佳句。这里所说的“新桃”便是新题的“桃符诗句”。宋元时期,宫庭、宦门、寺庙出现了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来人们称其为“楹联”。明朝开国初年,朱元璋在大年三十下御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一夜之间,春联由宫庭贵族普及到了普通百姓,自此对联的习俗得以形成并广泛流传。‍

  剪纸,与立春这个节令有着密切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诗中的“荆俗”、“晋风”就点明了这种风气.而且明确言明了晋人的风俗.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

回答2: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剪纸——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