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后来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指的是什么呢?

2024-11-29 22:50:1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所谓皇冠上的明珠是指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即:任意一个不小于6的自然数都能表示成2个素数之和
陈景润证明到:任意一个不小于6的自然数都能表示成p1+p2*p3的形式
其中,p1,p2,p3都是素数
虽然只差一步,但其中的距离如鸿沟,人类目前为止还不能解决,陈景润是目前离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最近的人 回答者: 百老统 | 二级 | 2011-3-29 18:21

是他所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回答者: 撒旦脚后 | 二级 | 2011-3-29 18:41

歌德巴赫猜想
差一步 回答者: xfchxgfh | 二级 | 2011-3-29 18:48

歌德巴赫猜想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
461=449+7+5,
也是这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一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
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2N+1=3+2(N-1),其中2(N-1)≥4.
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1)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
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

陈景润(1933.5~199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

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参考资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080309420.html 回答者: l_a556 | 七级 | 2011-3-29 18:49

哥德巴赫猜想 回答者: ztjliuchunlin | 二级 | 2011-3-29 18:52

歌德巴赫猜想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
461=449+7+5,
也是这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一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
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2N+1=3+2(N-1),其中2(N-1)≥4.
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1)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
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3-30 20:05

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打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而陈景润却用一次次数学计算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把哥德巴赫猜想原来的“1+1”改变成“2+1,所以说 陈景润后来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者: 疼得特别 | 一级 | 2011-3-30 21:29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陈景润在夜以继日的研究数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打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 回答者: 1144653489 | 二级 | 2011-4-8 17:06

ddfd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4-9 19:14

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打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

回答2:

陈景润后来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指的是什么呢?
一、播下科学的种子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其祖籍地是距离省城不远的郊区胪雷村。父亲陈元俊,给这位刚入世的小孩取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景润。“景”字有景仰之意,又是有“光景”之说;而“润”字可谓油腻光滑,寓意润泽生辉。

景润的父亲在邮局任职,原是个较为安稳的差事。可是,风云莫测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中国人民国难临头,谁能安宁?福建地处沿海,时受敌机滥炸,日本鬼子遂后从闽江口登陆,福州则面临遭受沦陷,省城许多机构与人员均往内地撤退。当时永安、三元等县经济未得开发,鹰厦铁路还没有修建,是交通不便、穷乡僻野的山区,成为撤退的去处。而景润的父亲往三元县撤,在一个山村小邮局任职,这个邮局就设在一座大古寺庙里。他是全家生活的支撑者,家里的人只能顺着他辗转,陈景润也跟着来到这里的山村,渡过童年的时光。

陈景润身体发育不好,显得很瘦小,连自己也觉长得象一只丑小鸭。因此,上学校读书,经常受到一些同学的欺负。但他自幼就是一个厚道、笃信、好学的小孩。他对数学备加兴趣,经常慎独思考,数字、符号的变换,对他说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犹如身入奇妙的仙境,有无限的乐趣,一有时间就演算数学的习题,从而熟能生巧,遇到题目则逢刃而解。正由此,他很少跟同学接触,也就养成慎独、沉默寡言的内向性格。

后来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了,景润一家也迁回了福州。

1948年2月,陈景润考进福州英华中学(今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春季班。这是一所享有盛誉的名牌学校,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很强的教师阵容。值得提到的,那时有位校友、留英博士、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沈元教授,他回福州为父奔丧,后乐意接受母校应聘从教。他给景润所在班级上过数学课,在课堂上曾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数学进展的史实。

沈元老师对学生说: “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这顶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他还笑着对同学们说:“我有一天夜里,梦见我的一个学生,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那时,同学们听了感到惊讶,都笑了,似乎绝不可能发生这件事。可早有远大抱负自信的陈景润并没有笑,他想会有一天能实现老师梦想。沈元老师的课在陈景润的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这种子是要发芽长大的。

学校还有个图书馆。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科学的宫殿。图书馆向人们敞开大门,那里闪耀着知识的甘泉,催人奋进。这对自幼好学的陈景润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在高中阶段,他上完课不是背着书包回家,就是上图书馆看书或借书。

图书馆是个大课堂,犹如自修大学,作为中学生的陈景润,在这里就读了部分的大学书籍。他向图书馆借阅过《微积分学》、《达夫物理学》、哈佛大学讲义《高等代数引论》,以及《郝克士大代数学》、《密尔根盖尔物理学》和《实用力学》等,有的书还不止借一次。他不满足借阅学校图书馆的书,还向老师借书,如曾向高中最后教他数学的陈金华老师,借回《微分子问题庞大详解》、《集合论初论》等书籍,同时他还经常主动地向这位老师讨教,有时傍晚放学,跟着老师从高中部一路走到相距二、三百米的初中部,讨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等方面的问题。那时教他数学的还有一位何老师,他是一位公认的“严师”,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每节课都布置了大量的作业,有时一次多至几十道习题,让学生选作,而陈景润总是全部完成。

二、点燃心中的创造之火
陈景润由于母亲病故与家庭经济拮据,导致念完高中二年级就辍学,无法坚持念到高中毕业,但他并没有放弃上学深造的渴望。他是多么想念大学!大学是高等学府,那里既有高学问的老师,又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可以迈开矫健的步伐,去攻克一座又一座的科学堡垒,攀登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高峰。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中提及:凡具有高级中学毕业的同等学历,并持有必要的证明者,也可报名报考。这给陈景润带来升学的福音,他获悉喜出望外告诉家里人,自己可以“同等学历”的身份报考大学。他自信平时学习的基础,经过短时间的准备,可以考得上大学。他决定要去报考,得到家里人的支持,遂用心备考。而在报考选择专业方面,由于自己一贯偏爱理科,兴趣数学,就选上了厦门大学数理系。陈景润赴考了,9月初他接到录取的通知,还是一位正取生。他高兴极了!他盼望早日上大学的愿望实现了。

陈景润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厦门大学注册报到入学。走时他不花路费,而是乘着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开往厦门的卡车。他确是时代的幸运者,正逢人民解放的好年代,赋予学习的好机会。当时人民政府实行新的教育设施,大学生被录取入学后,由政府承担学费(包括伙食费),这对陈景润是最大的解放,生活有了保障,可以不必去要家里给他寄钱。

厦门大学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富有教学实力、优良学风的高等学校,驰名海内外。1950年7月,政务院还任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王亚南教授担任校长,来厦门大学主持工作。陈景润正是这一年入学,在9月27日举行开学典礼中,他聆听了这位校长“关于端正学风,加强学习”的动员报告。于是他很快地适应当时的大学生活。

二年级数理系分组时,他分在数学组,满足了个人的志趣,全组只有四位同学,遂得到老师的细心教导与培养。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才成立了数学系,方德植教授任系主任。由于该系原有教学基础较好,为该组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十分重视运算方法的基本训练和外语学习。三年级的课程,有的已采用外文课本,要求学生做到至少能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籍。当时系里有一位教授是法国人,不会讲汉语,但是会英语,陈景润为了锻炼自己的外语会话能力,也大胆地用英语和这位教授对话,这在当时全系学生中是绝无仅有的。

方德植、李文清等教授,对陈景润的培育成长影响很深。

如方德植教授,曾为陈景润所在班级开设高等微积分、高等解析几何等基础课。上课时,他常常以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和出身贫苦家庭的德国数学家高斯等事例,勉励学生要刻苦学习。

方老师还常说:“勤做题是很重要的,但必须掌握两条:一条是要加强对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另一条是要训练运算技巧和逻辑推理。离开了这两条,数学是学不好的。”

又说:“学数学要打好基础,科学研究必须循序渐进。基础不好就不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陈景润牢记着方老师这些语重心长的话。

李文清教授为陈景润班级开过“实变函数论”等课程。也常常在课堂上给同学们介绍一些国内外数学学术动态,或者是一些引人深思的难题,或者是一些有意思的数学家故事,打开同学的眼界和思路,引导同学们树立攀登数学高峰的理想。

有一天,李文清老师说:“同学们!在数论发展史上,还有三个没有解决的大难题。一是费马问题;二是孪生素数问题;三是哥德巴赫猜想。”

课堂上,鸦雀无声。同学们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讲台,陈景润听得尤为认真。

李老师接着说:“1742年,德国有位名叫哥德巴赫的数学家,给大数学家欧拉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出了两个猜想,一个猜想是:任何一个大于二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第二个猜想是:任何一个大于五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后来,欧拉给哥德巴赫回信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对的,但是他说,他不能证明。

“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第二届国际数学会的著名演说中,把它作为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未解决的数学问题之一,留给了二十世纪的数学家解决。

“要证明这个猜想是那么艰难,以致德国数学家朗道,在1921年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国际数学会上无可奈何地说:‘用现今的数学方法,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力所不及的。’”

过了一会,李老师用满含期待的目光,环顾了全班同学,热切地鼓励大家说:同学们!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将来你们当中要是有人解决了其中的,那怕是一个问题,对世界数学的科学研究,都是极为了不起的贡献!”

同学们听了这席话,哄堂大笑。而陈景润同高中时代第一次听沈元老师讲这个问题时一样没有笑,但不同的是,此时比在高中时代更陷入沉思之中,印象更为深刻。虽然他还不清楚这个哥德巴赫猜想问题难到何等程度,但他坚信将来中国的数学家会解决这个问题。他赞尝李老师的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得好。其实陈景润这时的心情极不平静,李老师的话点燃了他心中的创造之火,他决心坚定信念朝这个方向而努力。

他的大学生活简直成了一个固定的数学公式:宿舍—食堂—教室—阅览室。他看书经常入了迷,往往听不见吃饭的钟声,常一天只吃两顿饭。

陈景润的三年大学生活,在老师辛勤培育下,经过自身的刻苦学习,其数学基础知识扎得深了,逐渐培养起严格训练的习惯,提高了对科学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由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人才,陈景润这一届学生要提前一年毕业。当学校宣布分配他到北京担任中学教员之际,他既高兴而又茫然,高兴的是他幸运地大学毕业了,就要奔赴工作岗位;茫然的是担心自己能否胜任现有分配的工作。

一九五三年秋,陈景润接受毕业分来到北京第四中学报到,被指派担任数学教员。

回答3:

没有摘取
所谓皇冠上的明珠是指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即:任意一个不小于6的自然数都能表示成2个素数之和
陈景润证明到:任意一个不小于6的自然数都能表示成p1+p2*p3的形式
其中,p1,p2,p3都是素数
虽然只差一步,但其中的距离如鸿沟,人类目前为止还不能解决,陈景润是目前离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最近的人

回答4:

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陈景润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

在现代数学史上,陈景润的名字与哥德巴赫猜想紧紧联系在一起。被誉为光辉成就的“陈氏定理”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后来就有了“ 罗庚慧眼识景润”的佳话。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仅有6平方米的小屋里陈景润坚持埋头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经过无数个日夜、几度寒暑的艰苦努 力, 终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然而,陈景润付出的努力也是惊人的,用掉的演算草稿纸可以装满几个麻袋,并且积劳成疾。即使如此,躺在病榻上的他,仍锲而不舍 地耕耘着。陈景润在数论中其他著名问题,如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华林问题等的研究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 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 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 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 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国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回答5: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陈景润在夜以继日的研究数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打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