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琴弦的动画TV版终于落下了帐幕,无论大家是喜爱、期待、甚至于是失望...不得不承认,这部动画半年以来都陪伴在我们左右,已经形成了一个牢固的羁绊~
通过金色,让大家了解了更多的古典音乐和乐器常识,看到版内每天都有着热烈讨论,感到非常高兴~
那么,在众多的古典音乐中,应该要属四次比赛的曲目令大家印象最为深刻。其实,四次比赛的曲目都选用了相当经典著名的古典音乐代表作品,尤其是最终回的几首,更堪称精品。
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喜欢、想更深入了解的曲子,特此逐一为大家介绍一番,也算为动画版的金色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1. 『ヴォカリーズ』作品34の14——柚木梓马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 『Vocalise op.34, no.14』
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
☆曲目介绍☆
该作品创作于1912年。原为独唱曲,为同年所作《浪漫曲十四首》中的最后一首,题献给前苏联女歌唱家涅日达诺娃。本曲后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通常被选用为欣赏曲目的是小提琴独奏曲改编版。
《练声曲》 这一通称曲名,原指专供练习歌唱的歌曲,一般无歌词,而只用韵母、音节或唱名来演唱,音域较为宽广,旋律变化也较为复杂。后来也指以相同形式写成的艺术歌曲。本曲属后一种。乐曲采用各自反复的二部曲式。主题旋律委婉舒缓,犹如轻轻拂动水的秋风,温和略带愁思,具有浓郁的俄罗斯色彩,第二部分情绪起伏较大,奏出了叹息般的抒情旋律。结尾时,伴奏声部再现开头的主题,最后在高声区连绵不断的长音中徐徐告终。
------------------------------------------------------------------------------------------------------------
2. 组曲『惑星』作品32~「木星」——火原和树
Gustav Dheodore Holst: 『Suite "The Planets",Op.32』—「4.Jupiter」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之<木星>
☆曲目介绍☆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纯粹的天文学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 1920年全曲公演时曾这样对记者说:“这些曲子的创作曾经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足以说明与某些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例如,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而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第四乐章<木星>。
第四乐章:<木星>——欢乐使者
与其它乐章相比,这一乐章构思宏大,篇幅也较长。整个乐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气势异常浩荡,欢乐的情绪犹如一幕幕场景,此起彼落,绵亘不绝。这一乐章经常被单独演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音乐作品。 乐章的第一部分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主题为C大调,快板,2/4拍,喜悦的情绪十分明显;第二主题充满生机,热情洋溢,富有气势;第三主题转为3/4拍,象一首民间舞曲,气氛热烈。 乐章的第二部分为一首雄壮的《欢乐颂歌》,类似东方五音音阶的旋律,亲切感人,朴实生动,又不乏庄严与伟岸。 乐章的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反复。
-----------------------------------------------------------------------------------------------------------
3. 『クラリネット·ポルカ』——冬海笙子
『Clarinet Polka』
普罗修斯卡《单簧管波尔卡》(波兰民谣)
☆曲目介绍☆
《单簧管波尔卡》的旋律来自民间,经波兰单簧管演奏家普罗修斯卡改编,成为一首单簧管独奏曲,受到人们欢迎。从技巧上看,它并不难,但能收到很好的演出效果。因此,不论是专业或业余的单簧管演奏者都喜欢演奏它。
------------------------------------------------------------------------------------------------------------
4. 『无伴奏チェロ组曲第1番ト长调 BWV1007』~「プレリュード」——志水桂一
Johann Sebastian Bach: 『Suite for Cello Solo No.1 in G major, BWV1007』—「I.Prelude」
巴赫《G大调第1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前奏曲>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独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1012,大约作于1717年,克滕。巴赫的这一套组曲采取标准的古典组曲形式,即集数种古典舞曲组成。当时克滕宫廷中有两位古大提琴演奏家阿贝尔与李尼希克,巴赫以这两位演奏家作为对象作成这套组曲,这套组曲谱系巴赫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抄下来,原谱没有速度标记。现在这套组曲的速度标记有多种历代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所标标志,公认的版本是19世纪著名大提琴家H.贝尔卡所标,卡萨尔斯所标版本也极为重要。
这一套组曲,第一号,G大调,BWV1007,共6曲:1.前奏曲,中板,自由的即兴性。2.阿勒曼舞由,中板,二段体。3.库朗舞曲,庄严的快板,二段体,两段都反复。4.萨拉班德舞曲,极慢二段体。5.小步舞曲1和2,l是G大调.2是G小调。6.吉格舞曲,快板,二段体。这个吉格舞曲贝尔卡版的弓法有些问题,较正确的是卡萨尔斯版。
------------------------------------------------------------------------------------------------------------
5. 『カプリース第24番イ短调』作品1-24——月森 莲
Niccolo Paganini: 『24 Caprices for Solo Violin, Op.1』—「No.24 in A minor」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第24首
☆曲目介绍☆
帕格尼尼的一生不仅充满传奇,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小提琴技艺,更为之添上了不少神话色彩;他所写的无伴奏小提琴作品二十四首随想曲,当年更被认为除帕格尼尼以外,无人能够演奏。
帕格尼尼创作二十四首随想曲时还未够二十岁,当时他已名满欧陆。他在舞台上神乎其技的演奏,充满浪漫热情和强烈精力的音乐,结合他那副带著魔幻神秘,瘦骨嶙峋的面容,有如魔鬼般的台风,使他在任何一个城市的音乐会门票,往往在一瞬间便被抢购一空,一票难求。他所到之处,都轰动一时,形成了一股席卷欧陆的帕格尼尼的狂飙。
帕格尼尼一方面周游各地演奏,一方面又不断创作不少采用他自己发明的众多奇绝崭新技法在内,以炫耀技巧的作品,供自己在音乐会上演奏,使技惊四座的效果,因为不断有新的技法出现而保持。
帕格尼尼的出现,为小提琴这件乐器赋予了非凡的生命力,小提琴的演奏,脱胎换骨,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带来追求超绝技巧的潮流;各种乐器的演奏家,都被刺激去寻求技巧的突破方法,李斯特便因为年幼时被帕格尼尼的超技演奏吸引,而要致力成为「钢琴的帕格尼尼」,由此钢琴在日后才因为李斯特此一志愿的实现,而成为能发挥绚烂色彩,光芒四射的乐器。
帕格尼尼创作二十四首随想曲的灵感,便是因为他在内格罗的音乐图书馆中,第一次看到了平托·洛卡泰利(PIETRO LOCATELLE)的随想曲乐谱。洛卡泰利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写于1733年,但帕格尼尼所写的却完全很不一样,各段音乐创作,都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其中有好几段尤为著名,因而被冠上不同的标题,如第六首《神秘》(MYSTICAL)、第九首《打猎》(THE HUNT)、第十一首《浪漫曲及塔兰台拉舞曲》(ROMANCE AND TARANTELLA)、第十三首《魔鬼的狞笑》、第十四首《进行曲》(MARCH)、第二十首《牧歌》(PASTORALLE),第廿一首《小夜曲》(SERENADE)、第廿三首《军队》(MILITARY)。
帕格尼尼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从事音乐评论的著名作曲家舒曼,便认为他是当时意大利最优秀的作曲家。然而,帕格尼尼却惧怕他自己的超绝技能会被人掌握得到,不仅坚持练琴时不让任何人在场,以增加其个人的神秘色彩,更只将很少作品出版,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亦是在面世三十年后,才以作品编号1出版,成为他在生时最早发表的作品;而此后直至他逝世的九年间,合共才再出版了四个编号的音乐,包括作品2和3的小提琴与结他奏鸣曲,作品4和5的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四重奏。
帕格尼尼的廿四首随想曲,给和他同时代的作曲家带来不少创作灵感,著名的如布拉姆斯、舒曼、李斯特,都曾将部份乐曲改编为钢琴曲,和配上钢琴伴奏。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十四首,采用主题加变走形式写成,该曲的主题便曾引发不少作曲家的灵感,布拉姆斯便借用该主题写成《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拉赫曼尼洛夫则以之写成《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而李斯特则将第六首编为《帕格尼尼练习曲》的第一曲。
然而,对小提琴演奏家来说,这二十四首随想曲却是一个恶梦,当时的小提琴家都视之为畏途。该部作品中采用的二重泛音、双音奏法、左手拨奏、飞跃断奏等艰深技巧,甚至有魔鬼亦要退避三舍的说法。事实上,直到二十世纪的上半叶,虽然产生了不少伟大小提琴家,但却一直未有人公开演奏过帕格尼尼全部二十四首随想曲,更没有人敢将之全部录音!大师如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海费兹(JASCHA HEIFETZ)、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奥尔斯泰克(DAVID OISTRATTI),经常演奏的亦仅是其中的三、四首,只有法兰斯卡蒂(ZINO FRANCESCATTI)和年轻的曼纽轩(YEHUDI MENUHIN)经常演奏或录音的,会达到二十四首的半数。
但无论如何,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已被公认为小提琴家的试金石。这不仅是因为其中采用了大量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还因为作品中的丰富音乐内容,最能考验出演奏者对音乐的悟性。不少小提琴家只顾去克服演奏技巧的挑战,也就往往忽视了每首随想曲中所蕴含的丰富音乐内容,致使二十四首随想曲沦为练习曲,其实不可不知的是,帕格尼尼的魔力,便在于能够用技巧发掘出每首乐曲中的音乐美感。
以下为《24首随想曲》每首的英文名称:
01、Nicolo Paganini - No.1 In E
02、Nicolo Paganini - No.2 In B Minor
03、Nicolo Paganini - No.3 In E Minor
04、Nicolo Paganini - No.4 In C Minor
05、Nicolo Paganini - No.5 In A Minor
06、Nicolo Paganini - No.6 In G Minor
07、Nicolo Paganini - No.7 In A Minor
08、Nicolo Paganini - No.8 In E Flat
09、Nicolo Paganini - No.9 In E
10、Nicolo Paganini - No.10 In G Minor
11、Nicolo Paganini - No.11 In C
12、Nicolo Paganini - No.12 In A Flat
13、Nicolo Paganini - No.13 In B Flat
14、Nicolo Paganini - No.14 In E Flat
15、Nicolo Paganini - No.15 In E Minor
16、Nicolo Paganini - No.16 In G Minor
17、Nicolo Paganini - No.17 In E Flat
18、Nicolo Paganini - No.18 In C
19、Nicolo Paganini - No.19 In E Flat
20、Nicolo Paganini - No.20 In D
21、Nicolo Paganini - No.21 In A
22、Nicolo Paganini - No.22 In F
23、Nicolo Paganini - No.23 In E Flat
24、Nicolo Paganini - No.24 In A Minor (这首也就是月森在比赛上所演奏的)
------------------------------------------------------------------------------------------------------------
6. 『ラ.カンパネッラ』——土浦梁太郎
Franz Liszt: 『Etude No.3 in G-sharp minor "La Campanella"』—「Allegretto」
李斯特《钟》
☆曲目介绍☆
《钟》,作于1834年,钢琴独奏曲,升g小调,稍快板,6/8拍。这是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的终乐章(即第三乐章,通常叫做《模仿钟声的回旋曲》,中庸的快板,b小调)改编的钢琴独奏曲。这一首改编曲通过钢琴所描绘出来的钟声,比帕格尼尼的原曲(小提琴)更为鲜明、逼真,尤其钢琴高声部的音乐之美,是任何乐器也无与伦比的。
乐曲经过短暂的前奏,左右手交织奏出钟声与主旋律;乐曲中段的变奏包含着极其艰深复杂的技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钟声效果。
------------------------------------------------------------------------------------------------------------
7. 『アヴェ.マリア』——日野香穂子
Franz Schubert: 『Ave Maria, Op.52 No.6』
舒伯特《万福玛丽亚》(亦称《圣母颂》)
☆曲目介绍☆
《万福玛丽亚》,1825年舒伯特采用英国历史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所作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的艺术歌曲,是舒伯特的代表作。
歌曲在分解和弦的伴奏下以平稳的旋律为起点,通过浪漫主义音乐常用的种种手法,描绘了一个纯洁的少女真诚地祈求圣母玛利亚赐予心灵抚慰的情景。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这首小曲里,感受到作者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所体验到的痛苦和哀怨、幸福和希望。这里选用的是意大利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演唱的片段。此外,这首歌曲常被改编为器乐曲,其中由小提琴独奏或由弦乐演奏主旋律,由竖琴演奏伴奏部分的谱本流行较广。
注:很多亲们会疑惑,很多教材和译文资料上都翻译成《圣母颂》,为什么小影却始终坚持翻译成《万福玛丽亚》?理由很简单,因为小影是个教徒,这首曲子是唱来向圣母玛丽亚祈祷的,而且根据拉丁文的意思,也不适宜翻译成颂歌~
------------------------------------------------------------------------------------------------------------
8. 『爱のあいさつ』——Stella Quintet
Edward Elgar: 『Salut D'amour Op.12』
艾尔加《爱的礼赞》
☆曲目介绍☆
《爱的礼赞》一译《情人的问候》,为小提琴独奏曲。此曲不仅是作者艾尔加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经典名作。本曲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风格,轻松而典雅,是极适用于舞会和沙龙等场合的音乐。
乐曲为典型的“ABA”三段体加一个尾声构成。A段主题为E大调,4/4拍子,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饱含深情的旋律,恰似来自情人的绵绵情话;乐曲的B段主题转为 G大调,柔美的曲调中多了一丝哀怨的情调;经过带有泛音色彩的华丽过门,乐曲又回到A段,经过带有复杂情绪的尾声,全曲在A段主题的变奏形式下逐渐减弱而终了,仿佛是情人还在喃喃私语……
所有曲目信息转自动漫之家影大的帖子
1. 『ヴォカリーズ』作品34の14——柚木梓马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 『Vocalise op.34, no.14』
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
2. 组曲『惑星』作品32~「木星」——火原和树
Gustav Dheodore Holst: 『Suite "The Planets",Op.32』—「4.Jupiter」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之<木星>
3. 『クラリネット·ポルカ』——冬海笙子
『Clarinet Polka』
普罗修斯卡《单簧管波尔卡》(波兰民谣)
4. 『无伴奏チェロ组曲第1番ト长调 BWV1007』~「プレリュード」——志水桂一
Johann Sebastian Bach: 『Suite for Cello Solo No.1 in G major, BWV1007』—「I.Prelude」
巴赫《G大调第1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前奏曲>
5. 『カプリース第24番イ短调』作品1-24——月森 莲
Niccolo Paganini: 『24 Caprices for Solo Violin, Op.1』—「No.24 in A minor」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第24首
6. 『ラ.カンパネッラ』——土浦梁太郎
Franz Liszt: 『Etude No.3 in G-sharp minor "La Campanella"』—「Allegretto」
李斯特《钟》
7. 『アヴェ.マリア』——日野香穂子
Franz Schubert: 『Ave Maria, Op.52 No.6』
舒伯特《万福玛丽亚》(亦称《圣母颂》)
8. 『爱のあいさつ』——Stella Quintet
Edward Elgar: 『Salut D'amour Op.12』
艾尔加《爱的礼赞》
这个就是合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