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平对中国文艺史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七年级下册历史联系册的一道题目~急求!!!!!~
2024-11-13 10:42:4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宋元时代中国文学史出现了重要的转折,从最显眼的体裁变化来看,近代文学的两种主要体裁——通俗小说和戏剧文学.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前者以秦观、晏几道、李清照、柳永等为代表;后者以苏轼、辛弃疾等。
  从总体上讲,宋词的特征是: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向阴柔和婉而不是阴暗刚雄豪。

  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以叙事为主,使文学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更直接表现人民的喜怒衰乐,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它成功地宣告了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其文化意义:一是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判逆形象。二是褒贬分明,体现着多数人意志的价值判断,具有民主倾向的进步意义;三是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一是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二是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三是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

  文以载道即著书立说的目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设计,文是手段,道是目的。

  文以载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负两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是这种思想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二是这种思想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它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体自由。

  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

  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以下文化特征:一是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二是它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代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构成,可分为三个显著时期:一是远古到春秋,艺术与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化相联系;二是战国到两汉,各门艺术以其自身的功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三是魏晋以后,各门艺术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基本确立。
  中国音乐的特色:一是旋律为主。二是理性精神。三是节奏喧泄。

  中国古代戏曲的最优秀代表是昆曲和京剧。

  戏曲以其本身的综合性把各门艺术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精致化。

  戏曲之美表现在它的程式化和虚拟化。

  戏剧中的生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小生分为中生、冠生、穷生。

  戏曲程式化的表现:一是角色分行,分生旦净丑四行;二是穿戴类型;三是唱法分类。

  第三节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中国艺术的根本特色是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所决定的。

  中国艺术的两大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儒家重阳刚,道家主阴柔。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

回答2:

人们长说唐诗宋词,词,盛行于我国的宋代,因为词的表达方法既有婉约又可表达豪放之情,被称为抒情艺术.水调歌头就被我们现代人改编成了流行歌曲.
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元代文化。

文学艺术 戏曲艺术在元代有很大的发展。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这个时代文学的突出成就。13世纪50年代到14世纪初,是元杂剧鼎盛时期。著名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康进之、高文秀等,著名作品有《窦娥冤》、《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汉宫秋》、《李逵负荆》等。14世纪初至60年代,主要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主要作品有《倩女离魂》等。其中关、马、郑、白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到元代后期,杂剧由盛转衰,南戏则得到了发展,以高则诚的《琵琶记》成就最高。元代诗词总的说来较平庸,但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被称为元诗四大家。长篇小说兴起于元末。施耐庵和罗贯中分别于元末明初创作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长篇章回小说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已发展成熟。绘画、书法的成就较为突出,前期书画家以赵孟�为最著名,后期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称元画四家。元代壁画艺术也很出色,现存山西芮城县永乐宫壁画是极其珍贵的实物。

http://baike.baidu.com

回答3:

中国古典文学,在宋以前主要的形式是正统诗文,在唐代虽然出现了成熟的小说形式传奇,并产生许多优秀作品,但在当时并不为人所重视。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极盛时期,不仅艺术形式臻于成熟、完备,而且有数量众多的优秀作家作品,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唐代古文复兴,出现了韩愈、柳宗元这样的古文大家。宋元时期的文学在前代文学的基础上发展,产生新的因素和文学现象,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宋代正统诗人继承唐人取得的成就而继续发展,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具有不同于唐人的气象和面貌,显示了自己的时代特色。来自民间的词,在宋代发展成熟并得到空前繁荣,产生许多大家,使词成为一代文学的标志。宋代产生了虽然不够成熟却已粗具规模的戏剧形式。宋代出现的话本小说,更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明清两代古典小说创作繁荣局面的到来打下了重要基础。元代正统诗文虽然仍有不少作家进行创作,也有可读的作品,但从一个时代来看,成就不高,趋于衰落。而经过长期的酝酿,在这个时期却产生了成熟的戏剧形式——杂剧,涌现出了众多的杰出作家和优秀作品。杂剧和散曲显示了元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和时代风貌,以至与“唐诗”、“宋词”相并,有“元曲”的专称。

中国封建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宋代已开始走下坡路。北宋的建立虽然结束了晚唐五代长期混乱纷争的局面,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国力声威已远远赶不上历史上的汉唐时代。两宋三百多年,一直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交互发展,文学受到这些矛盾的制约和影响,并反映这些矛盾。宋代一些优秀的作家,都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阶级矛盾,以同情的笔调描写了劳动人民被压迫剥削的痛苦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贵族政权辽、西夏和金,不断对宋王朝进行掠夺侵扰。在民族矛盾尖锐化和人民爱国热情普遍高涨的基础上,产生了宋代文学爱国主义的基调。发展到南宋,出现了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唱出了激越设昂的时代最强音。为了缓和社会危机,北宋先后出现两次政治上的革新运动,这就是著名的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因此而引起的长期的党争,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趋于尖锐化。政治上的革新精神扩展到文学领域,促进了文学的革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和参加者,多是政治上的革新派,如欧阳修、王安石等。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对杰出的作家苏轼的生活和创作都有极大的影响。宋代古文家多写作政论文,长于议论,文章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并富于战斗性,也与此有关。宋代理学对文学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一部分作家重道轻文,使文学的形象特征受到削弱。

宋诗学唐诗而不为唐诗所束缚,有自己的开拓和特点。宋诗描摹客观事物更趋于细密深入。跟唐诗的蕴蓄浑成和重意兴情韵不同,宋诗明畅刻露却又含寓着某种发人思索的理趣。宋诗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和以学问为诗的倾向;这是宋诗的特色,也是宋诗的流弊。宋代诗文经过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才克服形式主义倾向,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两宋诗坛上成就最高的诗人,是后先辉映的苏轼和陆游,在他们前后比较重要的诗人还有王安石、黄庭坚以及范成大、杨万里等。宋末出现了一批爱国诗人,杰出的代表是文天祥。

宋代散文名家辈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宋代占了六家,他们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平易晓畅是宋代散文的基本倾向和特色。宋文长于议论,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富于战斗性。宋代的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词比宋诗更富于独创性。“诗庄词媚”是宋人的普遍看法。这使宋词在艺术上比宋诗显得精妙而富有情韵。因为不那么庄重,就较少顾忌拘束,自由抒写便显出了作家的真性情、真面目。宋词在题材、风格、手法的扩大演变上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宋词至柳永而一变,至苏轼而再变。苏轼是词中大作手,也是词体文学的革新家,他将词变成一种能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并不再依附于音乐的一种新诗体。他还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苏轼词的创作直接开辟了南宋词家辛弃疾等人的豪放一派。在两宋词坛上,比较重要的词人还有晏殊、秦观、周邦彦和李清照、陆游、姜夔等人,他们各有自己的创造和成就。

在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兴起的基础上,宋代产生了新的通俗文学形式话本。小说话本就是古代的白话短篇小说,它在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以及运用的语言工具、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的新的特点。

元代杂剧是综合了唱、念、做、打,形成了完整表演体系的一种成熟的古典戏曲形式,是在北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产生的。宋杂剧就是宋代的歌舞戏,表演中吸收歌舞,能演述比较复杂的故事,在南宋城市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勾栏”中,是最受群众欢迎的伎艺之一。金院本是北方行院艺人演出的脚本,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载歌载舞的宋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吸取了宋金时期在民间流传的说唱诸宫调丰富多样的曲调组合,便产生了元杂剧。

元杂剧的体制,一般是一本四折加上一个楔子,少数也有一本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的。一折大致相当于一幕。折是故事发展的段落,也是曲调组织的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一般用在开头,介绍故事的由来或发端,相当于“序幕”;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的,作为承前启后的“过场”。楔子不用套曲,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

元杂剧的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两部分组成。曲词是韵文,用以抒情,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宾白为散体,用以刻画人物并介绍故事情节。此外还有科范,也简称科,是说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

元杂剧的角色,主要有末、旦、净、丑四类(也有人认为丑是明代人加入的)。末是男角,还有正末、副末、冲末、外末等等之分;旦是女角,又有正旦、副旦、贴旦、外旦等等之分;净演刚强或凶恶人物,丑演滑稽人物,一般演男角,有时也演女角。此外还有孤(官员)、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孩儿)等名目。一本四折一般由一个角色独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说白。由正末(男主角)主唱的叫“末本”,由正旦(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

元杂剧的作家作品很多。仅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就有一百五十二人,除散曲作家外,杂剧作家有九十多人,共有杂剧四百五十多本。今天保存下来的元杂剧剧本,收集在臧晋叔编的《元曲选》和隋树森编的《元曲选外编》中的,合计一百六十二种(其中有少数是明代人作品)。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金末到元成宗贞元、大德前后,约一百年,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活动中心在大都(今北京)。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杨显之、白朴、高文秀等。后期从大德以后到元亡六十多年,杂剧创作逐渐衰落,活动中心转到南方的杭州,代表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

除杂剧外,元代散曲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睢景臣等。

回答4: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