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2025-01-05 14:02:5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是目的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是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法单一,即老师往往拘守课文,局限课堂,偏重考试;
四是开拓乏术。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因此不可小视。
这种问题的存在,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与传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有关。长期以夹,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形成了与教学本质相背离的、严重阻碍教学发展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具体到阅读教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从逐句讲解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而真正的阅读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其实,这是对教学本质的一种误解。
第二,与考试制度有关。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限制甚至是扼杀着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全班五六十人变得步调一致。他们还根据考点设计出大量习题,反复训练学生,乐此不疲。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割裂为美,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囚于“一背景、二段意、二主题、四特点”的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陷入了“高原现象”。
第三,与学生的生活有关。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