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如何区分?

2024-11-28 09:25:2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庙号:是皇帝死了以后,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都是什么祖(一般是开国皇帝称祖,以后历代称宗)、什么宗。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明太祖、明世宗等。明成祖朱棣虽然是第二代皇帝,但是他的后代认为他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政权,有“二次革命”之举,尊为 成祖;清圣祖,也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代皇帝,但是清朝认为他平三番、收台湾、亲征准格尔,功劳很大,名为收成,是为开创,所以,尊为圣祖。
  谥号:是皇帝死后,根据他一生的功绩,给的称号,汉代以前较短(一般1-2个字),隋唐以后逐渐增多(到清朝有十几个字),比如,汉孝景皇帝(孝景、就是谥号,只有两个字)、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康熙皇帝谥号,共23个字)。
  尊号:是皇帝在位时候的美称,又称徽号,往往是阿谀奉承之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死后,加入谥号行列,一起使用。
  年号:皇帝在位时的年号,有的皇帝在位时,用好几个年号。比如:唐高宗在位时,曾频繁更换年号:永徽、显庆等共十几个。明清时,习惯用年号称呼皇帝。比如:嘉靖皇帝(嘉靖是年号)、康熙皇帝(康熙是年号)。

  例如:1、大唐(国号)玄宗(庙号)开元圣文神武(尊号)至道大圣大明孝(谥号)皇帝李隆基(姓名)。他的年号:开元、天宝。历史上,称呼唐玄宗、唐明皇(清朝以后,避讳“玄”字,玄是康熙皇帝的名字)
  2、大清(国号)圣祖(庙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谥号)皇帝爱新觉罗(姓)玄烨(名)。他的年号是康熙。俗称:康熙皇帝。

回答2:

不复制过来了。
百度百科很详细了。
简单的说,就是皇帝在位时会变年号(一般是几年一变,只有清朝几乎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生前的是尊号,皇帝死后才有庙号、谥号。
年号,唐的开元贞观之类,清的顺治之类都是年号。
庙号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得得。必须是有重大作用的才有资格得:比如太祖(开国)太宗(辉煌)
尊号,外交、日常的时候常用,会根据皇帝所谓不断被大臣请加,比如唐玄宗的尊号就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
谥号,倒是每个皇帝死后都有,比如献帝,谥号就是“献”,这个献表示他把皇位献出去了,是个坏的谥号。而汉武帝,“武”就是谥号,一般“武”、“文”、都是好谥号。有的也直接把尊号当成谥号用。

举个例子,清顺治,登基后,年号就是顺治,在他的时间里,就是顺治1年,2年....
在位时,因清朝一般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以大臣们可能会尊称他为“顺治爷”,但不可能会说清世祖(这就是庙号,但他没死就没有),或说他的尊号。
谥号是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最后的最长的尊号)。

回答3:

谥号:是古代帝王,高官大臣等死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而加给的一种称号。皇帝的谥号由礼官议定并经继任帝王许可而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原寓表扬、批评和同情;表表扬的有“文、武、明、昭、景、穆”等;表批评的有“炀、厉”等;表同情的有“哀、殇、愍”等;但宋朝之后都表示表扬。
尊号:也叫徽号,是对皇帝、皇后、太后的赞扬,是生前奉上的,但也有死后追尊的。一个皇帝可以有好几个尊号,所以后来他们的尊号就越来越长。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特立的名号,庙号在谥号之前。汉朝开始到清朝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高祖、太祖、世祖等。
年号: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比如康熙四年等。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从公元前140年即位,称为建元元年。每逢新君即位,总是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个皇帝也可以多次改元。

回答4: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国号、年号、尊号、庙号、谥号,我们应该如何区分记忆呢? 快来收看,几分钟带你长姿势了啊!欢迎关注,评价和反馈啊!

回答5:

简单地说,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的称号,可以是褒也可以是贬且不仅帝王有,王公大臣也可以有;尊号是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可以在死了以后追尊,也可以在帝王活着的时候尊称;年号是皇帝在位期间用于纪年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