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由哪三部分组成?

2024-11-01 21:06:4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耳又称前庭蜗器。包括听器和位觉器。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1. 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组成,具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

(1)耳廓:耳廓位于头部两侧,由皮肤和软骨组成,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2)外耳道:外耳道为位于外耳门至鼓膜之间的弯曲通道,具有声波共鸣腔的作用。外耳道分为外1/3 的软骨部和内2/3 的骨性部。

外耳道的皮肤内含有耵聍腺,分泌耵聍,有清除异物的功能。

(3)鼓膜: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的鼓室之间,为近似卵圆形的半透明薄膜。分为前上方1/4 部的松弛部和后下方3/4 部的紧张部。

可随声波振动并牵动中耳听骨链的活动。

2.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等结构。

(1)鼓室:鼓室为颞骨岩部内含有空气的小腔隙,介于鼓膜与内耳之间,室腔内面覆有黏膜,腔内有听小骨、肌、血管、神经等。

①鼓室的6 个壁

上壁:即鼓室盖,为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的薄层骨板。

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一薄骨板邻颈内静脉。

前壁:又称颈动脉壁,外上方有咽鼓管鼓室口。

后壁:又称乳突壁, 经鼓窦口连通乳突小房。

外侧壁:即鼓膜。

内侧壁:又称迷路壁,即内耳的外侧壁,此壁后上方有前庭窗,被蹬骨底封闭;后下方有蜗窗,被第二鼓膜封闭。

②听小骨:位于鼓室腔内每侧3 块,从外向内依次为锤骨、砧骨和蹬骨,其间借关节相连构成听骨链,锤骨柄连于鼓膜,蹬骨底覆盖前庭窗,在声波传递过程中起减小振幅、增加压强的作用。

(2)咽鼓管:咽鼓管为连通咽与鼓室之间的管道。空气可经此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室内、外压力的平衡,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良好的振动性能。当咽鼓管阻塞室内空气被吸收,可造成鼓膜内陷产生耳鸣、影响听力等。成人咽鼓管长而弯曲,小儿咽鼓管短而直,故小儿中耳炎较为多见。

(3)乳突小房: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的小腔隙,互相连通,向前经乳突窦开口于鼓室后壁上部。

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骨迷路在外,膜迷路在内,两者间含有外淋巴,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二者互不相通。

①骨迷路:骨迷路为骨质构成的骨性隧道,分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

骨半规管为三个相互垂直排列的半环状骨性管道,包括前、后和外侧骨半规管,三个骨半规管借其骨脚连于前庭,骨脚的膨大部称骨壶腹。

前庭为耳蜗与骨半规管之间的膨大部分,其外侧壁即为鼓室的内侧壁。

耳蜗形如蜗牛壳,由蜗螺旋管围绕蜗轴23/4 圈构成,蜗轴向蜗螺旋管内伸出骨螺旋板。

(2)膜迷路:膜迷路为结缔组织构成的小管和小囊。分为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三部分。

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为结缔组织构成的半环状管道。在骨壶腹内,膜半规管相应的膨大,称膜壶腹,其内壁上有突向腔内的嵴状突起,称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接受旋转运动的刺激。

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为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状结构,其囊壁内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是位觉感受器,接受直线运动的刺激。

蜗管位于耳蜗内,为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管,此管在断面上呈三角形,其下壁为基底膜,基底膜上有螺旋器(corti 器)是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刺激后转化为神经冲动传至脑,产生听觉。蜗管与骨螺旋板将蜗螺旋管分为上方的前庭阶和下方的鼓阶。

回答2: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因此耳又叫位听器。也有人将外耳和中耳列为位听器的附属器。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两部分。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耳郭的外面有一个大孔,叫外耳门,与外耳道相接。耳郭呈漏斗状,有收集外来声波的作用。它的大部分由位于皮下的弹性软骨作支架,下方的小部分在皮下只含有结缔组织和脂肪,这部分叫耳垂。耳郭在临床应用上是耳穴治疗和耳针麻醉的部位,而耳垂还常作临床采血的部位。

扩展资料

人体耳朵中的外耳和中耳通过鼓膜隔离开,也就是说,当鼓膜完整时,作为一层保护的屏障,外界的物体(不论是水、异物还是气体等)都不会进入中耳,以保护中耳和内耳形成一个相对洁净的环境。

鼓膜非常“娇气”,大家平时的一些小习惯可能会伤害到鼓膜。例如,很多人喜欢“掏耳朵”,甚至是把发卡、牙签伸入耳朵里,这都是极为危险的行为。这很容易割破耳道,或造成划伤,甚至会导致鼓膜穿孔、听小骨错位,最终致使听力损失、头晕、耳鸣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耳

人民网-揭秘耳朵里的“鼓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