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类对地球的错误了解

2025-04-03 15:26:3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浑天说
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另一种宇宙理论。浑天,是指天是浑圆的,有人把它比作大鸟卵,有人把它比作大鸡蛋,还有人把它比作大弹丸。

这种宇宙理论是战国时萌芽的。公元前4世纪,思想家慎到便说:天,不是半球形的,而像弹丸一样,是整球形的。不过,他没有谈到地的形状。最早猜测大地为圆形的,是跟慎到差不多同时的惠施。惠施曾说:球形的大地,体积虽然有限,但一直朝南走,可以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惠施不仅认为地是球形的,天也是球形的。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汉武帝时,四川有位名叫洛下闳(hóng)的民间天文学家,制做了一个圆球形状的浑天仪,用来演示天象。洛下闳的浑天仪尽管还很简单,但它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浑天仪。据说,浑天仪刚做好那会儿,许多人都不相信它能有什么用处,然而,当洛下闳把浑天仪放在地下室里演示的时候,人们都惊奇地发现,这浑天仪上标示的星宿,跟实际天象相吻合。于是,洛下闳名声大振,浑天仪也广为人知。

洛下闳之后,鲜于妄人、耿中丞、张衡等人,又发展了浑天说的理论。尤其是张衡,对浑天说作了全面的总结,从而使浑天说最终成为一种很有影响的宇宙结构体系。张衡在他所著的《浑天仪图注》中阐述他的观点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张衡不仅在理论上对浑天说作了系统的说明,还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作了“水运浑天仪”,来形象地表述他的浑天思想。

很显然,以张衡为代表的这种“浑天说”宇宙理论,较“盖天说”的宇宙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它认识到地球是圆球形的,而且根据这一理论,还可以解释日食、月食等现象,还能预知日食、月食的日期、时刻。正是由于浑天说这些进步性,自它萌芽以后,便很快地被天文学家们所接受,成为时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宇宙理论,从汉代到明代的一千多年中,它一直在天文学界占着统治地位。

应该说,浑天说远比盖天说更接近宇宙结构的真实,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它把地球看做是天地的中心,显然是有局限性的。另外,浑天说的一些说法,也解释不通。就拿“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句话来说吧,那附着在天体内壁,随天球绕地球旋转的日月星辰,当它们运转到地平线以下之后,又怎样从水里通过呢?

(2)盖天说
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复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盖天说最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当时认为天尊地卑,天圆地方,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复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这是盖天说的雏形。后来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几种不同的见解。由于圆盖形的天与正方形的大地边缘无法吻合。于是又有人提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在大地之上,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和地的形状犹如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的神话正是以此为依据的。到战国时期,对上述的盖天说开始发生怀疑,于是修改成“天似盖笠,地法复盘”,就是说天是球穹状的,地也是球穹状的,并且认为北极位于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

到了西汉,仍然有人坚持这种说法。当时成书的《周髀算经》就是盖天说的代表作。

盖天说通常把日月星辰的出没解释为它们运行时远近距离变化所致,离远了就看不见,离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这种解释比较牵强。盖天说被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事实所否定。西汉的扬雄提出了难盖天八事,否定了盖天说。

但是,盖天说在中国古代仍然有一定影响力。晋朝的虞耸提出的穹天论是盖天说的沿袭和发展。南北朝时还出现了浑盖合一说。

回答2:

古代认为地正天圆,就是大地是正方形的,天空像一个大锅盖。

古人信奉地心说,

回答3:

一、天圆地方
二、地是平的
三、人从生到死都有人的安排。
四、万物都是有神灵来管理的。
五、地球是不动的

回答4:

天圆地方,总认为人沿一个方向走就会掉下去

回答5:

以为是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