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和间色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丝毫不得混用。
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纯正的颜色,间色是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5种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孔子曾说“红紫不以为亵服”,不能用红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家居时的便服。
扩展资料:
据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于当时5匹生绢也买不到一匹紫色布。
齐桓公看到这种现象十分担心,于是管仲劝他不要再穿紫衣,“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然而,齐桓公始创的这个传统却流传了下来,南北朝时期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绯(深红色)、绿、青。以唐代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浅绯色,六品着深绿色,七品着浅绿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古代如何从颜色上分贵贱辨等级
公卿高 官衣着朱紫 ,荣 宠显赫 ;工 商、皂
隶、屠沽、贩夫身穿 白衣 ,寒酸卑贱,无异于囚徒穿上囚衣 。
“品色衣”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周 ,但其使用范围小,也并未形
成一种制度。至隋朝,不同品级的官员之间,服色被严格 区
别开,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 以穿紫袍 ,六 品以下 的官员分
别用红 、绿两色,小吏用青色 ,平 民用白色 ,而屠夫与商人
只许用黑色 ,士兵穿黄色衣袍 ,任何等级都不得使用其他等
级的服装颜色。到唐朝武德年间,服饰礼仪沿袭隋制 ,但有
所创新 ,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色用紫”,四品 、五品“色用
朱”,六品、七品“服用绿”,八品、九品“服用青”,流外官、
庶人 、部曲、奴婢“色用黄、白”。(《新唐书 ·车服志》)上元
元年 ,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 ,金玉带 ;四品深绯,
五品浅绯 ,并金带 ;六品深绿 ,七 品浅绿,并银带 ;八品深
青 ,九品浅青 ,石带 ;庶人服黄 ,铜铁带 ”。(《旧唐书 ·高宗
纪》)这一规定极其详细 ,使九品之官服色各异 ,所有社会成
员的等级身份 、大小官员的品秩序列都显示得清清楚楚 ,从
此正式形成由黄 、紫、朱 、绿 、青 、黑、白七色构成 的颜色
序列 ,成为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
宋时期 ,官员 的品色服 因袭唐制 。宋初规定三 品以
上 的官员服紫,三品至五品的官员服朱,六品至七品的官员
服绿 。八品至九品的官员服青。(<宋史 ·舆服制》)宋神宗元
丰年后 ,更改为四品以上的服紫,六品以上服红 ,七品至九
品服绿。尽管服色有所调整 ,但品色服制度仍被严格遵行。
到了南宋,服色的等级界限被冲垮,百官公服尽著 紫窄衫 ,
且无 品秩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