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他认为,儒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这样的爱,是自私之爱。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
爱他人就像爱自己。
墨子的这种观念,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爱”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礼,也就是重建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在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成平的了,何来尊严,何来敬畏,何来秩序?但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严。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为了秩序来敬畏什么上层贵族。要敬畏,还不如敬畏鬼神,让人们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督察之力,有一番报应手段,由此建立秩序。
《非儒》篇说,在儒家看来,君子打了胜仗就不应该再追败逃之敌,敌人卸了甲,就不应该再射杀,敌人败逃的车辆陷入了岔道,还应该帮着去推。这看上去很仁爱,但在墨家看来,本来就不应该有战争。如果两方面都很仁义,打什么?如果两方面都很邪恶,救什么?
在爱的问题上,儒家比较实际,利用了人人都有的私心,层层扩大,向外类推,因此也较为可行;墨家比较理想,认为在爱的问题上不能玩弄自私的儒术,但他们的“兼爱”难于实行。
墨子所主张的观点是“兼相爱,交相利”。其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而在墨子的观点中“兼相爱”是与“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互相争夺.。兼相爱,比较类似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思想。这样区别于儒家,因为儒家的一个基础便是礼,孔子·一开始便是因为·诸侯纷乱,大道没,周礼废,所以才奔走诸侯。而周礼非常注重不同阶级礼仪(这在后世封建社会更加明显。),而“兼爱”始终是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这从根本的出发点上就发生了分歧。所以儒家所说的仁爱是从一定高度上说的。圣人的仁爱是悲天悯人的,更是从国家出发的。
也许这种悲天悯人是为了大多数人民,但感情在真也不是“兼爱”。
所以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是不同的
墨子代表人民,他的兼爱是代表要去爱所有人。
儒家则是告诫君主、为官者,要去爱惜人民。
兼爱就是有博爱的意思,爱一切的人。后者 应该是爱那些跟自己接触的人吧。
墨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提倡平等爱人,孔子是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实质维护有等级差别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