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您好。
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唐朝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刚一开始,这一设置只是存在于边疆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唐宪宗即位以后,曾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对藩镇用兵,平定了吴元济的叛乱,而且还歼灭了其他不服从中央的藩镇,这时候一向骄横的河北三镇也不得不服从中央.国家表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可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大都大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
其实到后期唐朝就已经无力管理了,土地兼并严重,经济衰败,节度使割据一方,宦官惑主…唐朝也就这样走向末路了。
希望这些能解决您的疑问,谢谢。
你混淆了一个历史概念,唐代藩王实力弱小,真正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的是藩镇即节度使或观察使。削藩指削除藩王而不是藩镇。
开始的时候,要用这种方式对付突厥等敌人,并给节度使与很大权利,但后来逐渐失去了对节度使的控制的能力,想削藩也削不了了,加之宦官对朝局的乱操纵,混乱一片
唐朝没有割据藩王,导致唐朝败落的是节度使割据。唐初在太宗武后年有定制,以文官筹边,或成或不成,三五年必定另择人,这一制度有效的扼制边官边将的个人野心。但从唐玄宗开始,为了边功,开始重用边将,以四镇精兵二十万付安禄山二十年,直接酿成安史之乱,后来肃宗代宗也没有校正,就形成了节度使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