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叙事相对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关于《左传》的作者就目前来讲并没有十分准确的说法,人们唯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相传《左传》是由左丘明所编著的,但是,一定要注意这里说的是相传。《左传》只是这本书的一个简称,这本书的全称在最开始的时候被称之为《左氏春秋》在汉代的时候又一次更名为《春秋左氏传》。
在地位上《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被合称为春秋三传。相传《左传》的创作背景是左丘明在阅读了孔子的《春秋》以后,根据他自身理解所创造出来的一本书籍。在人们对于《左传》的评价当中,认为《左传》完全可以称之为是先秦史学中的最高成就。是人类目前研究先秦历史以及春秋时期那一段历史的重要文献,对于后世的历史文学以及历史文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是在历史文学这一方面的作用,《左传》在编著的时候也带有非常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因此,对于《左传》的研究,除了能够研究当时的历史以外,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款参考资料。人们在研究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的时候,《左传》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籍,在《左传》当中丰富的体现了民本思想。
从记录的内容来评价《左传》不仅仅只是一本历史著作,即便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看,它也是非常优秀的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其他历史文学作品。《左传》在记录内容上多记录战争,但是在记录战争的同时,《左传》又非常注重对于人物的刻画。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左传》当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内容是极其形象以及生动的。
《春秋》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它还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扩展资料:
《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
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
1.《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鲁国自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79年)的历史大事。
2. 《资治通鉴》国内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的区别:
顾名思义,通史记录的是几个朝代或历史阶段,比如:
《资治通鉴》记述的是上起公元前403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元959年(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共记载了十二代,贯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治乱兴衰的历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