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名:《朱自清散文集》
题目:背影
佳词:簌簌 踌躇 老境 颓唐 情郁 琐屑 祸不单行
来来往往 东奔西走 触景伤怀
妙句: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感受: 这篇文章全文以背影为“凝聚点”,以父子之间的关爱之情为“内在线”,形成一条真挚深沉缜密有致的感情脉络。 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对送别诗父亲背影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父子之间的深情。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对未来存在渺茫希望的旧社会中国职员的性格。通过细节刻画了一个旧中国传统慈父形象。
2.《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为9至13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它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迥乎不同,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等。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那群少年受到熏陶,同样让我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我不知该怎么说,我认为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
3.《范爱农》: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赏析:这两句话是我对比着找出来的,第一句用“很”字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憎恶,但第二句话用“爱农”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的亲切,文章开头把范爱农写得如何如何地讨厌,为后文写作者对他的友善打埋伏,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对比写出了鲁迅先生对范爱农的友谊。以至于为范爱农写了五首诗。
总评: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国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
4.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书》就是一本苦心孤诣的教育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最适合家长和孩子的阅读。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独特,他是通过书信把真情传递给远方的孩子,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真诚地指导,而且还暗暗透露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毕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师,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儿子教育成才,让人赞口不绝。
5.战争与和平》的写法目的本人认为“两言可弊之”:一日写托翁对历史的观点,或更准确地说是对如何“写历史”的观点,二日写托翁对幸福的定义。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是为这两个目的而服务的,所以,与其说此书是一本小说,毋宁说其是一本哲学理论读本,故事是例子而已,其主旨并不在于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或不同人物在同一历史时期的表现,就是要借这些人来说明自己对历史对幸福的定义。
6.《好兵帅克》里脑子简单到近于低能,脸上挂着常年不变的傻笑,嘴里滔滔不绝地讲着永远也说不完的故事,这就是我眼中的帅克!
从来都不觉得帅克是聪明的,难道将军队搅得鸡飞狗跳,这就是聪明的表现吗?从来都不觉得帅克是机智的,难道对长官讲着絮絮叨叨的故事,这就是机智的表现吗?从来都不觉得帅克是勇敢的,难道连基本的分辨危险的认识能力都没有,这就是勇敢的表现吗?
不知是从合适开始,只要是故事的主角,就一定非得是光辉灿烂的人物,去掉耀眼的光辉之后,帅克就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可怜的白痴!
7.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
最令我佩服的是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老渔夫桑地亚哥,他是一位孤独、失败,而又英勇无畏、热爱生活、渴望胜利的老人。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一条大鱼上了钩,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三天三夜后,用渔叉一下刺死了大鱼。
打鱼归来时,又因大鱼伤口上的血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勇敢地与一条又一条的鲨鱼搏斗。一直到最后时刻,渔夫也没有放弃,仍在努力。虽然后来只剩下了鱼头和鱼骨,他也已筋疲力尽,但还是把残骸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老人与海》告诉我:“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8.《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9读《命运》有感
前阵子在书城买了本书,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现在我来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运》。
《命运》讲的是连个孩子的命运,一个被高僧占卜为“状元”,另一个为“乞丐”。二十年后,当初的“状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却成了“状元”。
上帝说:“我赋予每个人的天分之占他命运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在于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这段话,我很受触动。把握,把握命运,多简单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随时都可以改变它的!只要你愿意
10读《永别了武器》有感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
11《哈姆雷特》读后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
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12《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
13《释梦》读后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横跨半个世纪,对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如果以影响的范围作为衡量伟大的标准,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动了人类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类的无意识是无法被意识所控制,人类的潜意识中蕴含了巨大的心理内容,他以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释梦》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学术著作.通过对梦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红与黑》读后感
作家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红与黑》成书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汤达竟像是洞悉了历史运动的这一必然趋向
.15《简爱》被万众所热爱的,大约是其作者的自尊与平凡??或者说,是夏洛特的自尊与平凡。那是一个灵魂炽热而外表简单的女子。这一形象无疑是不朽的经典。可是与其夫罗切斯特一样,这个形象始终在用一种类似于自傲的口吻言论??他们对于他人的鄙薄,多多少少,曾经使我快慰,现在却令我不安。夏洛特托身于简爱,
这是我所知道的。但我所感觉到的是:她对于高层贵族的鄙薄与一种近乎敌视的态度,有些刻意了。反过来说,我从中读到了自卑的情绪。
16《水浒传》读书笔记(一)--醉打蒋门神
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
本集中,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
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住。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17《水浒传》读书笔记(二)--沂岭杀四虎
李逵见宋江父子团聚后,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县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亲。
去时,途上遇见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胁,李鬼战败求饶,说他尚有九十岁老母,杀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块杀了。李逵可怜他,便饶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走了。
我觉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这样的人,所以就让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让李逵把他杀死。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气,二是让那些读者也赞同他,并看完后有一种豪迈气质,似乎自己就是李逵。李逵杀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后来的李逵背着老母过沂岭时杀虎的场景最为精彩。先是去打水,然后发现老母不见了,又发现两只小虎和两条人腿,愤怒之下杀死小虎,公、母虎分别来寻仇都被杀。
只可惜杀了虎,还被人请到家里做客,后又被擒。这让人看完之后,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18《水浒传》读书笔记(三)--抱怨狮子楼
武松在阳谷县坐了都头,又上京办事。回来时,才知道哥哥武大郎死了,武松心疑便察得实情,去告官,谁知县馆已受贿,无奈下在狮子楼为武大郎报了仇。
其中,让人看得最热血沸腾的就是最后报仇时杀死西门庆的那一段,武大郎虽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也得到了她该得到的恶果,而武松为民除害还被发配孟州。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作者在讽刺当时的朝廷昏庸无道。西门庆在这里被作者描写的简直是“臭不可闻”,几乎上谁看完都痛骂他一两句,这能体现作者是多么的会描写人物啊!
19《水浒传》读书笔记(四)--卖刀汴京城
杨志盘缠用尽,只得将宝刀卖去,赚些钱投奔他乡谋生。谁知卖刀时,当地泼皮牛二百般凌辱,杨志忍无可忍便杀死牛二,再去报馆。最后被判充军大名府。
最有趣的莫过于杨志卖刀时的情景。先是问谁买刀,牛二来后,让他试刀,牛二百般阻挠和凌辱,最后被杀。这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一些地痞流氓是什么样的。而牛二被杀不仅为书中的老百姓们出气,而且另读者看完也出了口气,这也许就是作者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来写的吧。
20《水浒传》读书笔记(五)--题诗浔阳楼
宋江到了江洲后,结识了神行太保等人。一天在浔阳楼喝酒,乘着一时酒兴便在墙上题了一首反诗,还留下姓名。最后被黄文炳看到打入死牢。
这件事把宋江写得让读者哭笑不得,不知该怎么说他,本集也没有什么精彩的环节。只是作者能把宋江写到让读者看了说不出宋江什么的境界,真是了不起。只能够说宋江太糊涂,提什么诗罢了。而正是有了这一集,才能更好的衬托出下一集截法场的情景来。用宋江题诗被抓着一段来衬托出后面截法场的情景。的确,用宋江题诗被抓要比用其它的好。一是让你说不出什么,二还可以把他们截法场的理由弄得更充分。所以我觉得这集好。
21读《三国演义》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成功
22书名:《童年》
作者:高尔基
主要内容: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他还认识了伊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感受:.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23读《呼啸山庄》
温文尔雅的面具被撕掉,我站在恐怖邪恶的一边,与平静和教养对立,把他们爱情的誓言喊成恶毒的诅咒。我的眼睛离不开希斯克利夫,就如我始终抛不开对凯瑟琳的想念。他们的爱情在整个荒原上燃烧,在我的心里沸腾。撕扯开生存和死亡,希斯克利夫说他死了的时候他还活着,但他死去后却和凯茜永远的在一起了。
希斯克利夫是利物浦街头的弃儿,老恩肖先生收养了他,把他带到呼啸山庄,并对他宠爱有加。老恩肖的宠爱引起了其子辛德莱的嫉妒和仇视。老恩肖一死,辛德莱便对他进行了残酷的折磨,剥夺他受教育的机会,把他撵出客厅,沦为奴隶。但老恩肖之女凯茜却始终同情他,站在他一边,与他联合起来反抗辛德莱的暴政,并在共同的反抗中孕育出一种根植于生命最深处的爱情。然而这种感情在凯茜见到画眉山庄舒适而体面的生活的时候起了变化,最后她决定嫁给画眉山庄的少爷,英俊、富有、温文尔雅的埃德加.林顿。
于是,希斯克利夫离家出走,三年后发财回来,对恩肖和林顿家实施了残酷的报复。希斯克利夫使辛德莱酗酒堕落趁机夺取呼啸山庄,还把辛德莱的儿子哈里顿贬为奴仆和文盲,如同当年辛德莱对他一样。接着,他与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结婚。感情上的激烈冲突和折磨使凯瑟琳病入膏肓,早产而死去。十多年后逼迫林顿和凯茜的女儿小凯瑟琳同自己的儿子小林顿结婚,从而成功地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财产都据为己有。
希斯克利夫这种灭绝人性的复仇行为在凯茜死后持续了十多年。直到最后他从年轻一代的行为中看到了自己胜利的虚幻性。希斯克利夫悲惨的死去,死后与凯茜的灵魂一起游荡在荒原。
炽烈的情感随着言辞的洪流奔流而来,超越了身边的现实,让人不知所措,招架不得。
或许我可以尝试打破书籍的章节顺序来读这部小说,呵,但是放弃了,人物的外貌和心理在每一章节都会有所改变,不要让心烦气躁的自己扰乱了奇妙的叙事结构,向遵守竞赛规则一样逐字逐行地读下去,放弃对于结局的好奇心。读小说需要时间和耐性,我要承认,这是部好读的小说,而且是能激发人性情感的伟大作品。
24《小海蒂》
好词:津津有味 兴高采烈 抽泣 断断续续 提心吊胆 金灿灿 和颜悦色
佳句:
1.可是小海蒂一点也不难过,她是个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找到快乐的孩子,当然,和这个放羊的男孩还有那群山羊一道上山,到鲜花盛开,有老鹰飞翔的牧场去,和那里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们在一起,发现什么奇妙有趣的事情,这是小海蒂最喜欢不过的。可是看爷爷拉锯或是用锤子敲敲打打地干木匠活也很有意思。
2.可是比什么都更吸引小海蒂的,是大风天时,小屋后三棵枞树摇晃的哗哗声。它们一响起来,小海蒂不管正在干什么,都忍不住要放下手里的活跑到树下。她觉得再没有比这从高高的树枝上传下来的低沉而奇妙的响声更动听的了。海蒂站在树下竖起耳朵,不厌其烦地聆听风吹过树枝时发出的巨大响声,看着它们剧烈地摇晃。
主要内容:
小孤女海蒂被送去与隐世而居的祖父同住,当时祖父正因儿子离开他而感内心痛苦,可爱的海蒂很快就溶解了老人家冷酷的外表。不料邪恶的阿姨偷偷把海蒂带走,卖去给有钱人家当仆人。主人有个生病的女儿,她在海蒂的安慰和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爷爷也在千辛万苦之下终于跟孙女团圆。
感想:
作家约翰娜·施皮里她把人物刻画得很生动,在读<<小海蒂>>时我总会觉得里面的人物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那个天真可爱的小海蒂、凶狠邪恶的姨妈、固执的祖父……
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施皮里创造了一个一个天真活泼、纯朴善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小女孩——海蒂。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总是乐观面对,她总是待人真诚,她相信她遇到的每一个人,在她的身上我突然发现只有你真诚待人,别人才会信赖你,不是么?
25《卫风・氓》读后感
我以为,古时的女性遇到感情挫折只会选择自尽,以此作为“反抗。”从小至大,看过的古装片里的女性遇此大多都是搬来椅子,往梁上挂上带子;脱了鞋子――让赶来的人明白她已经自尽――扑向影子。这种以显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或是对命运的不满只会教人愈觉得古时女性的懦弱。
而读完《卫风・氓》后,文中的女主人给予我另一种口味。她不再是传统中的那种要死要活的女性,在温柔的另一面,是适中的刚性。刚柔结合,犹如一把软刀,可曲可扭,而不失锐利。
中国是个讲究男女平等的国家。苦于古时的女子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人可以“二三其德”,而女的只能落个“躬自悼矣。”当然,回归文中,文中的女子是自己先移进这个爱情陷阱的。“氓之蚩蚩”分明已表示女子稍动了心,不然后来也就不会做出“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妥协。”不过她没想到,这个男人其实只是戴着一张老实人的面具。
现代的小资女性经常把一句真理挂在嘴边:“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因为自己曾经受过伤,其次是以此来告戒同胞。这句话显然是以偏盖全,让很多无辜的男同胞也挨了一盆脏水。笔者跟母亲看电视时,母亲总喜欢看情感剧,一到激动时刻,她便感叹着,哎,你们男人呵没有一个好的,你看……这时我便从沙发上跳起,然后昂首挺胸,以洪亮的声音反驳到,在你身边,就有一个男子汉!然后整个话题由 笑骂结束。
回看文中,女的在结了婚后大彻大悟,曰: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或许本文强调的是女子的坚强,男子对爱情的不忠。不过老话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的哈姆雷特。我想说的是,这破碎的婚姻女的是否也有责任。
梁山伯和祝英台,牛郎和织女,他们的婚姻从主观来说是成功的,导致其客观失败的原因是社会的腐败――人间社会和天上社会(请勿从迷信方面理解)。
而《卫风・氓》里的似乎是两夫妻闹矛盾。所以,在承认“女性也是坚强的”的同时,别忘了,男的也不都是坏东西,因此别发出“无与士耽”的宣告,不然,何来的“人约黄昏后”呢?
随便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