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吃什么东西

2024-11-21 04:47: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蛐蛐吃树苗的嫩叶、果实以及水稻、高粱、小麦等农作物。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是圆的,胸部有些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
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
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雌性个体较大,针孔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

回答2:

以植物的茎、叶、根和果实等为食,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

蟋蟀的生活习性

人工养殖蟋蟀的方法介绍如下:

1、饲养设备。
蟋蟀可采用大笼饲养。饲养笼下沿一米外,要构筑宽、深各20厘米的水槽,注入清水,防止蚂蚁等天敌的侵入,保护小龄幼虫。大笼一般为10×5×2(米),可养3000-5000只蟋蟀由幼虫发育到成虫,笼内种植大豆,花生、玉米等作物,供作自然饲料。

2、诱捕种虫。
蟋蟀跳跃能力很强,有钻缝、筑穴、隐蔽的能力,因而采集较大数量实在不易。可利用成虫期的向光和趋食的习性诱捕。

3、繁殖。
每笼可投放雄、雌蟋蟀各100只,蟋蟀交配后,即产卵于地下,笼内的植物秸秆死后,不要拔出,作为地面的覆盖物,以利于卵安全越冬。第二年气温上升到20℃左右时,可见到大量孵化后的小幼虫出土。

4、日常管理。
笼中饲养蟋蟀,单纯利用笼中天然饲料远不能适应偌大的虫口密度,可采用易积存、体积小、营养高的人工饲料,辅以少量天然青饲料,这样更利于提高饲养效果。人工饲料配方一:大豆粉20%、粗麦粉35%、玉米粉20%、脱脂奶粉15%、肝粉5%、干酵母5%。配方二:玉米粉25%、大豆粉20%、粗麦粉25%、脱脂奶粉15%、干酵母5%、鱼粉10%。将配料同时放入容器中,充分搅拌均匀并研细,撒在木板上饲喂,每次不要投放太多,以完全吃完为宜。蟋蟀饲养温度在25℃左右为宜。当气温过于干旱时,早、晚适当喷些水,使笼内的地表温度保持在75-80%。阴雨天不影响蟋蟀正常生活,但在喂食板上要加遮盖物,青饲料可少放或不放。笼中地面积水1小时可造成蟋蟀死忘,应及时排水。每日光照时间12小时,若虫发育期可缩短,自然光照时间不足时,应加灯光补充。

回答3:

以植物的茎、叶、根和果实等为食,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

蟋蟀的生活习性

人工养殖蟋蟀的方法介绍如下:

1、饲养设备。
蟋蟀可采用大笼饲养。饲养笼下沿一米外,要构筑宽、深各20厘米的水槽,注入清水,防止蚂蚁等天敌的侵入,保护小龄幼虫。大笼一般为10×5×2(米),可养3000-5000只蟋蟀由幼虫发育到成虫,笼内种植大豆,花生、玉米等作物,供作自然饲料。

2、诱捕种虫。
蟋蟀跳跃能力很强,有钻缝、筑穴、隐蔽的能力,因而采集较大数量实在不易。可利用成虫期的向光和趋食的习性诱捕。

3、繁殖。
每笼可投放雄、雌蟋蟀各100只,蟋蟀交配后,即产卵于地下,笼内的植物秸秆死后,不要拔出,作为地面的覆盖物,以利于卵安全越冬。第二年气温上升到20℃左右时,可见到大量孵化后的小幼虫出土。

回答4:

相信大家对于蟋蟀应该不陌生了,就是我们小时候说的蛐蛐,农村长大的小伙伴,基本都玩过蛐蛐,笔者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玩蛐蛐、斗蛐蛐。其实别看蟋蟀个头小,但创伤、疼痛对它们来说,根本不在乎,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实则难能可贵,说到这,不禁让人想起以前那些明星,成龙、李连杰、洪金宝、周润发等等,谁不是拼出来的。今天就来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蟋蟀这个大将军。

蟋蟀的特征

蟋蟀又叫促织、蛐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昆虫,至少有1.4亿年的历史了,其颜色一般呈现黑褐色或者黄褐色,相信这两种颜色大家都见过,身体大约15-40mm,头部圆且有光泽。它的触角非常细,大约有30节,比身体要长。雄蟋蟀属于外向性格,而雌蟋蟀属于内向性格。

蟋蟀成虫期一般性格是比较孤僻的,喜独居,到了发情期,雄蟋蟀才会招揽雌蟋蟀。为什么民间都喜欢斗蛐蛐,因为是生物特性决定的,比如两只雄蟋蟀在洞中相遇,一般都会打斗。其实在未成虫之前,有很多会居住在一起,非常热闹。

它们每年生一代,喜欢阴凉的地方,而且觅食的时候喜欢选择在晚上。成虫之后,非常喜欢跳跃,相信大家看过蟋蟀跳跃的,有少数种类其实还能飞行,不过笔者没有见过。

有人会问什么时候是斗蟋蟀的好时机,那就死夏秋之交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成虫的壮年期。其种类有3000多种,在我国就超过了50多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属于非常普通的物种,不过在我国备受欢迎。

蟋蟀的习性

蟋蟀属于一种杂食性昆虫,什么都吃,树苗、苹果、野草、花朵等等,如果饲养的话可以喂食蔬菜、果实、面粉等。

它们的繁殖交配是不经过恋爱完成的,而是雄蟋蟀的决斗,胜利的一方才能拥有配偶,可以算是一夫多妻了,正因为此,它们繁殖的子孙还是非常健康的。每年大约9月底的时候,雌蟋蟀把产卵管插入地下约0.5厘米,然后产卵。到了来年5月份或者6月份,开始孵化出幼虫,几天后再次脱皮,每次脱皮都会成长一些。到了8月份,完成脱皮任务,变为成虫。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蟋蟀的鸣叫,很多人应该都听过,其实这个声音是雄蟋蟀发出的,雌蟋蟀不能发声。雄虫一般振动翅膀来发出声音,声音的不同表达着不同的意思。悠闲的时候,叫声就像奏鸣曲一样;在受到干扰的时候,常会放大分贝吓唬对方;两个雄蟋蟀碰面,或挑衅或决斗,此时叫声更大;当雌雄在一起的时候,声音也会放小,仿佛一首抒情曲;当交尾时,便会奏出一曲爱情曲。

捉蟋蟀

秋天好时节,正式捕捉蟋蟀的最佳时期,蟋蟀迷们出门活动活动筋骨也是极好的,都希望能捉到一只天下第一蟀。

不过,捉蟋蟀也不能随意而为,我们想要捉到一直上等蟋蟀,首先必须要清楚它们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一般情况下,乱石碎砖中的蟋蟀体质非常强壮;杂草中的蟋蟀一般体质较弱。大自然一直都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所以,人迹罕见的地方肯定有优质的蟋蟀品种,比如荒郊野岭、碎石砖瓦这些地方。而一般的田埂、菜地里,蟋蟀大多数都非常普通。

其次,捕捉时间也非常关键。白天捕捉的话相对比较容易,光线充足,中午时分可能还会追到情侣。夜晚捕捉的话,持手电筒听声音判断优劣。上品蟋蟀声音一般比较洪亮。而品质较差的叫声非常有无力感。

蟋蟀文化

斗蟋蟀是我国民间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非常具有东方色彩,可以说是中国古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最早描述的蟋蟀的当属诗经中“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描写。唐朝《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效之”。顾逢《负曝杂录·禽虫善斗》条云: “父老传:斗蛩亦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其来远矣。”。养蟋蟀范围非常广,从帝王将相到农民百姓、从富庶城市到穷乡僻壤,都有很多养蟋蟀的人。

在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个人物,宋朝宰相贾似道,可以说专门研究蟋蟀的鼻祖,整天和人们一起斗蟋蟀,甚至还带着蟋蟀上朝,闹出不少笑话。虽然喜欢斗蟋蟀,但它和别人不一样,自己还编写了一部《促织经》,介绍怎么养蟋蟀、斗蟋蟀,称之为我国第一部蟋蟀专著。

而要说斗蟋蟀最鼎盛的时期,肯定是明朝,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基本每家都会捕养蟋蟀,斗蟋蟀场所比比皆是。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吕毖《明朝小史》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当代作家熊召政所写的《张居正》中,有很多篇幅斗描写了当时的盛况,还提到了调养之法:“用篱落上断节虫,再配上扁担虫,一起烘干研和喂之,再用姜汁浓茶配以铜壶中浸过三日的童便作为饮品,如此调养七日,黑寡妇仍骁勇如初”。

中国有很多地区还有专门的斗蟋蟀大会,像山东的宁津和宁阳、江苏的南京等都举办过此类大会。还有台湾台南的丰荣里,当地居民每年都会在学校暑假时,举办“斗蟋蟀”大赛。

说到这不得不提1990年天津国际友好艺术节,其中就有异常蟋蟀格斗赛,由和平区政府承办,凯悦饭店组织,主要是用来招待外国朋友。还有北京亚运会的时候,蟋蟀比赛在龙潭湖庙会举行。

美国有电台在《看东方》节目中,把中国"斗蟋"称为传统文化。中华的蟋蟀文化可以说很好的传承了下来,具有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世界性。

 关于蟋蟀的书籍

《促织经》-宋,贾似道(原著已无法考究,现在见到的是明代周履靖的续增本。介绍了捕捉、收买、喂养、斗胜、医伤、治病、繁殖等方法,是非常全面的一本书籍。)

《畜促织》-明,袁宏道

《促织志》-明,刘侗著

《促织经》-清,金文锦

《蟋蟀秘要》-清,石莲

《蟋蟀谱》-清,朱翠庭辑

《促织经》-清,金六(音伊)厂删定

《蚟孙鉴》-清,朱从延纂辑、林德垓、庄乐耕重订

《蟋蟀谱》-近代,李文翀,1930年出版

《蟋蟀谱》-近代,李石孙、徐元礼,1930年出版(全书十二卷,盆图一卷,卷首一卷,谱十卷。)

回答5:

在早秋阶段,蟋蟀的食物基本上以谷类为主,间或也可喂一些水果。在这个阶段,喂食以虫吃饱为准,而不必担心其他。所喂食物,一定要酥软,不可喂僵米,隔夜之食也不可喂。每隔数天,可叹一些煮熟了的河虾肉、栗子肉、大豆类以及撤菱肉、冬瓜仁之类,总喂鸡、鸭、猪肉之类的油腻食物,以防某日后厌食和产生虫体泛油现象。在蟋蟀的食物中,不可沾有一些酒、油、盐、酱之类的物品,蟋蟀如果接触了这些物品,其危害是很大的。食物的放置,~定要定时定量,食物数量,宁可多放吃不了,不可少放不够吃,一般虫在早秋时节,食量大的每天可食三四粒粥饭大小的食物,如果食物放置较多,它在吃饱之后就不再吃了,会自动做到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