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力,另一方面,包含着作者回想起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几十年所度过的峥嵘岁月的感受。
《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浪淘沙·北戴河
作者: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作品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以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以上就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在《浪淘沙·北戴河》上阕中,毛泽东写道:“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道出了毛泽东同老渔民交谈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毛泽东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阕中说到曹操,并将曹操的“秋风萧瑟”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豪迈激情。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让人感觉十分壮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升华了诗词的主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淘沙北戴河
白浪滔天的大海,秋雨中一艘漂荡在水上的鱼船.一方面,它充分展示着大自然的伟力,另一方面,大概也包含着作者回想起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几十年所度过的峥嵘岁月的感受吧。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残酷,万里长征的辛劳,抗日战争的艰苦。千千万万的英烈战死在沙场,其中就有自己的兄弟和妻子。在慢长的革命斗争中所遇到的千难万险,是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所难以想象的。经过这样的牺牲,终于推翻了邪恶黑暗的旧势力的统治,建立起新中国,使中国广大的劳苦大众得到彻底解放的时候,会感到无比自豪把!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不管是前面的写景还是怀古,都为了突出最后一句。革命的成功,民族的重新崛起,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预示崭新的未来,都体现在一个“换”字。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