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是苍山人最喜爱的地方戏。据有关资料说,柳琴戏流行于鲁南、苏北一带的广大地区,约有200年的历史了。柳琴戏作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和地域文化载体,已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地处鲁南腹地的苍山县是柳琴戏的起源和重要传播地。据现在一些老艺人追忆,柳琴戏在苍山的流传和兴起,至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柳琴戏在苍山起源流传的历史背景
柳琴戏在早期不叫柳琴戏,唱柳琴戏的艺人们不叫演员,而是被称为唱“小戏”的,是穷苦农民逃荒要饭,用说唱代替上门(叫开门)的谋生手段。在旧社会,沂河、武河、东河、西河下游经常遭受水灾,灾后庄稼颗粒不收,人们只好身背花鼓、口唱小调外出乞讨谋生。过去流传的一些民谣,如“决了江风口,水漫兰山头,老婆孩子顺水流”、“收不收,下莒州,沂武河畔唱春秋”等,就是当时的悲惨情景和人们说唱乞讨的真实写照。
柳琴戏于1887年(清光绪13年)在苍山兴起并流传,先后有芦塘村的徐宗合、韩连城,吴坦的李玉琢,于沟的马继昌等先生拜师学唱柳琴戏。1900年,前东柞的宋启远先生(外号宋难)拜师学唱柳琴戏,其师是费县人。由此可知,从1887年至1900年期间,柳琴戏便在苍山逐渐活跃,特别在农村广为流传。
早期民间艺人演唱柳琴戏没有打击乐器,没有戏曲行头,伴奏乐器只是一把月琴、一副梆子,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至1900年前后出现了专业艺人,由两人或三人演出一些小生、小旦、小丑的戏,艺人叫做“三小戏”,由上门说唱发展到安场唱戏。1920年前后,一些柳琴戏艺人开始由农村进入集镇和县城演出,苍山县柳琴戏开始进入舞台演出。1954年,华东地区举行了这个剧种的会演,根据它的音乐主弦是柳叶琴的特点,才正式命名为柳琴戏。
1956年11月,苍山县人民委员会根据艺人们的申请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提议,在柳琴戏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大众柳琴剧团,即苍山柳琴剧团的前身。从此,这个在旧社会长期靠上门或搭地摊演唱的“小戏”登上了戏剧舞台,开始了它的新生。它不仅在戏曲百家中占据了应有的席位,而且以独特的风格成为苍山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特别在苍山南部广大农村,的确是“村村琵琶响,户户拉魂腔”,因而有“柳琴之乡”的美称。
唱腔艺术的演变和风格特征
柳琴戏唱腔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柳琴戏源于民间小调及花鼓调等,向城镇谭良子村至今健在的83岁高龄的谭清元就是演唱花鼓调的传承人。这些民间小调及花鼓调后期受柳琴戏的影响,不断加以整合贯通,以婉转优美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唱词、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观众,群众亲切地叫它“拉魂腔”。它的旦角唱腔尾音上翻高八度,拉腔“啊嗯”;生角的唱腔尾音平落五音,拉腔“啊哈咿”,因此也叫“拉后腔”。又因它早期吸收过“肘鼓子”的剧目和打击乐器,所以又称“肘鼓子”。所以在苍山,早期的拉魂腔也被群众称为“花鼓”,可见柳琴戏在苍山的产生与花鼓有亲缘关系,后经过不断融合发展才成为柳琴戏。
“文革”期间,苍山柳琴剧团惨遭厄运,柳琴剧团被迫于1969年撤销。1970年10月,县政府在文艺培训班的基础上成立了苍山县***思想文艺宣传队,时隔3年又改称文工团,由自编自演一些小戏曲改演柳琴戏。1978年,经临沂地委批准,恢复成立苍山县柳琴剧团,随着时代的变迁,苍山柳琴戏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由于苍山与江苏省的邳县相邻,唱腔形成南北之别。南路唱腔细腻柔和,北路唱腔浓厚朴实,因剧团经常活跃在鲁南、苏北一带,不断地融会贯通,吸收了邳县、泗州等地柳琴戏的优秀唱腔,使本地唱腔形成了婉转高亢、柔中带刚的特色。板式除了慢板、二行板、紧板、散板、导板外,增加了砸板(飞板)、顶板起大八板(长过门)、小八板(短过门)等,并借鉴了京剧的一些板式的打法。1981年,剧团乐队整理印制了40多种击乐点和打法。像起霸、起边、马淌子、水底鱼、滚豆子等锣鼓经还要求演员会背,会做,从而注重了演员唱、做、念、打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以后的演出中,有些剧目还搞了配器,如上演的《十五贯》、《梁山伯与祝英台》、《挑李梅》、《春草闯堂》、《秦香莲》、《哑女告状》、《狐仙小翠》等,先后到宿县、灌云、邳县、郑州、新沂、徐州等地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至此,苍山剧团在鲁南苏北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柳琴戏在苍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新时期柳琴戏的现状与发展
1984年,改制后的苍山柳琴剧团在保持承传柳琴戏的渊源特点、送戏下乡和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立足市场发挥自身优势,谋求发展,走出了一条文企联姻之路,先后组织开展了“三下乡”、“四下乡”和“百团下乡”活动,恢复上演了部分传统戏和现代剧目,录制了《秦香莲》、《莲花庵》、《姊妹易嫁》、《小姑贤》等传统剧目,相继参加了省文化厅举办的戏剧大赛、临沂首届柳琴戏“润通杯”优秀唱腔电视大赛、山东鲁东南剧团展演(莒县)和中国戏曲拉魂腔演唱大赛(安徽省泗县)。期间,创作的柳琴戏《双喜临门》、《俺就嫁给他》、《心愿》等剧目,分别参加了中国徐州柳琴戏艺术节、临沂市第八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暨临沂市首届“雪地陶杯”戏剧小品大赛。剧团通过以上展演和会演活动,扩大了文化交流,为繁荣发展柳琴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但是由于1990年人员精简后,只保留15人的编制不变,开展业务以小型演出为主,在参加县里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和受地方邀请演出大型剧目时,由于人员少,只有借调外部人员,演出时相聚,演出结束后解散,剧团阵容仍在原地踏步,严重影响了演出质量。其次经费的严重不足、剧团的设备和道具陈旧,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因此,剧团面临的现状令人担忧。
柳琴戏绵延传播200余年,已发展成跨苏、鲁、豫、皖4省的大剧种,拥有中国戏剧史上任何剧种都不可替代的魅力,对其精心呵护,传承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神圣职责。
我们相信,在钟情于柳琴戏事业艺术家们的努力奋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柳琴戏这个扎根人民大众沃土的艺术之花,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文艺舞台上。
张万仓休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