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衡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体,不分彼此。秦置郡县,以岣嵝山名衡山,置衡山县。汉初,分衡山县为承阳、酃二县。三国时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立衡阳郡,郡治即在衡山县城北。
晋改衡阳县为衡山县,仍属衡阳郡。隋改郡为州,废衡阳郡为衡山郡,治所为衡州。唐沿旧制,改隋衡山郡为衡州,移治湘江(临蒸)。宋承唐制,衡州城墙始建。
元以衡州为衡州路;明改衡州路为衡州府;清沿明制;民国二年废府存道,民国十一年废道存县,1942年3月设市。1949年以后仍为市,1983年6月地市合并。
衡阳的名称来源于衡山。衡阳与衡山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和血脉关系。因为地处衡山之南,故名衡阳。这是衡山予衡阳市历史文化天然的烙印,不可磨灭。
扩展资料
作为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衡阳的文化积淀深厚,文化特色明显。与其他地方的历史文化一样,衡阳的历史文化呈现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不是单调的,而是丰富的;但众说纷纭的文化现象,必有纲目之别,主次之分。历史文化的脉络,必有主线。
衡阳历史文化的主线有三条:
一是以火神崇拜为源头的祭祀文化演变史;
二是以神农炎帝为标志的农耕文明进化史;
三是以南蛮血性为基因的湖湘文化发展史。
无论是人们总结出的大雁文化、宗教文化,名山文化,还是书院文化、船山文化、抗战文化,等等,都是由前述三大文化文明而产生衍变出来的文化现象。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本与末,源与流的关系,而不是并列与平行的关系。而且,这三条主线不仅具有包容性,其特色还具有唯一性和差异性,是衡阳历史文化的标签和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衡阳
衡阳市历史悠久,根据出土文物考察,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使用石器等原始工具,在衡阳地区种植水稻,饲养猪牛,定居生活。 先秦 衡阳古属三苗、杨越,战国时为楚国所辖,为楚南重镇。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将原楚国南部分为黔中、长沙两郡,衡阳地域属于长沙郡。 汉朝 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始建酃县(治今珠晖区酃湖乡,中国西汉至隋朝初年酃县为衡阳市珠晖区酃湖,宋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初酃县为炎陵县),后设立钟武侯国、重安侯国。 三国 衡阳分属于衡阳郡和湘东郡,出现二郡分立的情况。公元220年,孙吴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设酃县(今珠晖区酃湖乡);并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下辖蒸阳(今衡阳县)、重安(今衡南县)、湘南、湘西(今衡山、衡东、南岳区)、湘乡、益阳等县。此为历史上首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郡。 两晋南北朝 西晋置衡州,治衡阳。东晋、南北朝先后设湘东郡、衡阳王国(辖今衡阳市、娄底市、益阳市、湘潭市、宁乡县等地)、湘东王国(今衡阳市、茶陵、炎陵、攸县、双峰、安仁等地),首府设衡阳。 隋朝 公元589年,隋灭陈并改郡为州,并湘东、衡阳两郡为衡州、临蒸为衡阳县,州、县城均设湘江东岸。此为历史上首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县。 唐朝 唐天宝年间又将衡州改称衡阳郡,唐乾元元年复用衡州。肃宗至德二年置衡州防御使,领衡、涪、岳、潭、郴、邵、永、道八州。公元764年,唐王朝为了加强对湖南地区的控制,设置湖南观察使。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湖南”之名,湖南观察使驻衡州。 宋朝 为衡州衡阳郡,湖南提刑司治所。 元朝 元朝确定行省制度,省下设路,改置衡州路总管府,在衡州设湖南宣慰司,属湖广行省(治武昌,今武汉)。元贞元年(1295) 衡永郴桂诸路人民抗粮、抗丁,起义频繁,朝廷于衡州设行枢密院。 明朝 置衡州府,属湖广行省(治武昌,今武汉)。下辖衡阳县(衡阳市区、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南岳区、衡山县、衡东县)、耒阳县(耒阳市、安仁县)、常宁县(常宁市)、茶陵州(茶陵县、攸县、炎陵县、安仁县)、桂阳州(桂阳县、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明朝中后期设雍王、桂王藩国,都衡阳。 清朝 清代湖广行省分为左、右布政使司,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为湖南、湖北两省。置衡永郴道,驻衡州府,领衡州府(衡阳县、清泉县、衡山县、耒阳县、常宁县、安仁县、酃县、桂阳州、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永州府(零陵县、祁阳县、东安县、道州、宁远县、永明县、江华县、新田县)、郴州(永兴县、宜章县、兴宁县、桂东县),雍正十年(1732)增领桂阳州,更名衡永郴桂道。公元1676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周。衡阳称应天府(国都)。1852年,曾国藩、彭玉麟在衡阳创建湘军。1854年,从衡阳出师北伐太平天国。
衡阳古称衡州府,吴三桂在此称帝,不过五年时间就被灭了,我也是衡阳人
朋友,因为京东白条风控严格,也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