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分为以下几明丛个方面:
1、刑法
重要的制度革新是采用成文的法典化法律。这种法律日益代替了传统和主要是不成文的、但被默认的那些称之为“礼”(此字有不同的解释,如“传统习俗”、“礼貌行为的通例”、“礼仪仪式”等)习惯行为准则。最早一个确凿无疑例子是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一套青铜鼎上。
2、改革与变革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
3、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
5、人口
农业的改进很可能伴随着人口的增长,根据梁启超的推测,战国后期人口已达三千万以上。 [4] 在战国时期,城市似乎大为增加,而且规模扩大,设计也复杂了。几个迹象之一,如考古发掘所显示的,是它们的几段城墙相当长。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此塌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激扒樱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2、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在影响上,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2)不同点:①战国兼并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而春秋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3)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形势:
1、春秋纷争
《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相同。
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
2、战国形势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时期。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忧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
3、秦并六国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
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①战国时期的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性质,而春秋时期的战争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
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
②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在影响上,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
1、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2、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思想:由于统治阶级放松思想控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军事: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资源互相吞并,连年战争。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并银战国策》。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形势:
1、春秋纷争
《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相同。
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
2、战国形势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扮缺、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时期。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忧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
3、秦并六国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绝缺宴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
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刑法
重要的制度革新是采用成文的法典化法律。这种法律日益代替了传统和主要是不成文的、但被默认的那些称之为“礼”(此字有不同的解释,如“传统习俗”、“礼貌行为的通例”、“礼仪仪式”等)习惯行为准则。最早一个确凿无疑例子是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一套青铜鼎上。
2、改革与变革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
3、军事
战国时期的史料给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战争日益加剧。所以许绰云编写的统计材料乍一看显得令人吃惊:根据这项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没有战争拆闹的年份不少于89年。
4、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
5、人口
农业的改进很可能伴随着人口的增长,根据梁启超的推测,战国后期人口已达三千万以上。 [4] 在战国时期,城市似乎大为增加,而且规模扩大,设计也复杂了。几个迹象之一,如考古发掘所显示的,是它们的几段城墙相当长。
6、文字
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旅培罩,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
7、思想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形势:
1、春秋纷争
《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相同。
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
2、战国形势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时期。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中戚忧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
3、秦并六国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
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相互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中国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后来晋国内部,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韩、赵、魏六家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并,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后,以智伯瑶为首的智氏,于前455年联合韩、魏两家合兵攻赵,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决汾水灌城。韩、魏突然和赵氏联合起来,于前453年消灭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将晋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闻喜县)、绛州(今山西翼城东南)外,也都瓜分了。这时的晋国国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见三家大夫(三家分晋)。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田氏代齐前386年)。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越国被楚吞并(前306年,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政治上的:前422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使魏国很快强盛起来。前409年,赵烈侯用相国公仲连进行改革团败,在政治、财政用法家,教导用儒家。前382年,楚悼王用吴起实行吴起变法,“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第二年楚悼王逝世,吴起也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前360年,齐国起用邹忌“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实行改革,国力大增,与魏国冲突。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发动桂陵之战(前354年)、马陵之战(前342年),战胜魏国。前351年,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以“术”变法。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使秦国后来成为最为强大的国家。军事上的:战国初期,魏国先霸于战国。自从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就开始强盛起来。文侯、武侯两世,魏灭中山国,东面屡败齐人。西面侵入秦之河西,派李悝、吴起守西河、上郡,一再挫败秦国的进攻。到武侯子惠王时,实行改革,更加强盛。公元前361 年,惠王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在魏国进一步强大的同时,齐国由于齐威王的改革,秦国由于商鞅变法而都强大起来。前354年,由于赵国夺去了魏国的附庸卫国,魏国就起兵伐赵,率宋、卫联军围攻赵都邯郸,次年破之。于是,赵国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内部空虚,乃“引兵疾走大梁”塌基颤,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备,“一举解赵之围而收于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取得大胜,“擒庞涓”(《孙膑兵法·擒庞涓》)。但在前352年,魏惠王调用了韩国军队联合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已向魏求和。次年,魏国便迫使赵在漳水之上结盟,并把邯郸归还赵国,魏在东线取得了胜利。此时的秦国,于前354年打败魏军于元里,攻取了河西的少梁;前352年又攻入魏的河东,一度攻取了安邑;次年又包围固阳,迫使归降。后来,魏国和齐、赵先后结盟讲和。到公元前350年,魏又回头向秦反攻,曾围攻上郡的定阳(今陕西延安市东),结果秦孝公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与魏惠王相会修好,因而魏在西线也取得了胜利。但后来在前342年马陵之战,惨败给齐军、前340年的吴城之战,被秦商鞅击败,主帅被俘,河西丢失,三战皆败的魏国一直也再没有复兴起来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国占领燕国,后退兵。楚国于前313至前311年间三次大战秦国都失败。但是前306年灭掉越国。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中山为赵所亡,中山王被放逐至肤施。前287年,赵、魏、韩、燕、楚五国军队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赵、魏以求和。前286年,齐国攻灭被诸国垂涎的宋国,引致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兵于前284年围攻,齐军于济西迎击却被联军重创,齐兵退守临淄,临淄被燕军攻陷,齐湣王出逃,辗转到齐的莒,楚军出兵佯称救齐,齐湣王被楚将淖锋培齿杀害,城内军民奋起杀死淖齿,齐失七十余城,只余下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两座城池。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撤掉大将军乐毅。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前280年楚国逆长江上游攻秦,欲收回巴国旧地,结果遭秦反攻。前279年楚国被秦军于鄢之战(今湖北宜城东南)大破,几十万军民被白起放水淹死,前278年连首都郢也被秦将白起所攻陷,被逼迁都到陈,楚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前241年,楚国又迁都到寿春,躲避秦军,再也没有能力对抗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思想:由于统治阶级放松思想控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军事: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资源互相吞并,连年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穗码逗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猜卖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模坦,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