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东吴四大都督。其实,正史中,这四个人都没有担任过“大都督”这样的职务。但因为这四人曾先后统领东吴兵马,为孙权保一方平安及建立霸业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演义小说便把他们称为“大都督”。
而且,这四任大都督中,都有职守上的承接关系,以孙权的话说,周郎之后又子敬,子敬之后有子明。吕蒙死后,夷陵之战中又冒出个陆逊,在危急之中拯救了东吴。而在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之战中,陆逊献计吕蒙诈病麻痹关羽,也算是与之前的三大都督有关联了。所以,把这四人放在一起比较,也是大可一比的。
假如以《三国演义》来衡量,仅以智慧论此四大都督,周瑜毫无疑问的要排在第一位,然后是吕蒙、陆逊、鲁肃。但是,《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关羽,抹掉了鲁肃很多历史功绩,成了刘备集团的一枚棋子。从正史看,鲁肃恐怕不是罗贯中笔下的有点迂腐的仁厚长者,而是胸怀大略的智谋之士,其智慧不亚于诸葛亮。因而,东吴四大都督若按正史排名,鲁肃当为第一,其智慧也要高出周瑜、吕蒙、陆逊一筹。
鲁子敬最先提出“三足鼎立”的战略谋划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鲁肃率部投奔孙权。在一次聚会上,孙权对鲁肃的言论很感兴趣,便在会后留下了他,单独请教天下大事。在这次谈话中,鲁肃对孙权提出了建立霸业以争天下的战略构想。鲁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这应当是“三足鼎立”的最早模型,鲁肃脑海中的三足,指的是东汉王室、曹操、孙权,不包括当时尚在四处飘零的刘玄德。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献“隆中对”,也提出了“三分天下”。然而,此时,已经是公元207年的事情了。所以,历史朝着三足鼎立方向发展,孙权这一方势力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三国”的形成与鲁肃密不可分。这一点,周瑜、吕蒙、陆逊都不可与之相提并论。
鲁肃的“三足鼎立”方略并不只是一种构想,而是有步骤的步步推进。当时,鲁肃对孙权说:“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毫无疑问,鲁肃的战略步骤首先是夺取荆州。这一点,也为曹操、诸葛亮所共识。但是,鲁肃提出夺取荆州,然后鼎足江东计划时,曹操正在北方平定诸侯,诸葛亮尚在隆中躬耕。假若孙权此时进兵荆州,恐怕会有很大的胜算。鲁子敬认为“鼎足江东”战略的前提就是“北方多务”,曹操等军阀忙于逐鹿中原而无暇南顾。孙氏又与刘表有世仇,兴兵攻打师出有名。即便不能捣毁荆州老巢,但攻占后来与刘备争夺的长沙等地,夺占部分荆州辖地,提前向西扩张,也不至于后来处于被动的局面。
但是,孙权缺乏其父兄的壮志雄心与武力胆魄,鲁肃提出“鼎足”江东计划时,孙权竟然这样说道: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在这样的自保策略下,孙吴不断错失机会,竟然连一个江夏都打不下来。好不容易打下来了,由不敢坚守,只是掠走了部分人口便退兵回东吴了。直到曹操挥师南下,鲁子敬才催促孙权,赶紧建立孙刘联盟,以抗曹操,力保“鼎足”。
借荆州到底是对是错
孙权因为自己缺乏霸王胆气,错失了占据荆州的最佳时机,使得鲁肃不得不在曹操南下之际,火速催促孙权,联络刘备,希望刘备帮助刘表的两个儿子稳住荆州局势,抵御曹操下江东。
此时,孙权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派鲁肃北上联系刘备。但是,鲁肃出发之后,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迫使荆州刘琮投降,占据了三家都希望得到的战略要地。面对不利局面,鲁肃并没有放弃,而是星夜兼程倍道,在当阳见到了刘备。原本打算投奔苍梧太守的刘备集团因为鲁肃的到来改变主意,决定与孙权攻抗曹操。
刘备、诸葛亮之所以答应鲁肃的计划,其中肯定有交换条件。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个条件大概与荆州有关,也就是后来的“借荆州”。
鲁肃见到刘备后,得知他们将投苍梧太守,恐怕预料到了事情严重性。一则,江北失去一道抵御曹操的屏障,孙权将孤身迎战。以孙权的胆识,投降是极有可能的。第二,苍梧(今广西梧州一带)远离主战场,刘备完全可以静观事态变化,如诸葛亮所盘算的那样,无论哪家得胜都可从中渔利。假如刘备从苍梧发起攻击,向东、向西、向北,都有望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目标。
然而,在诸葛亮的计划中,最优选择就是占据荆州,然后西取巴蜀。鲁子敬既然开出了这样的条件,便能跟满足刘备、诸葛亮的需求,这笔买卖也就顺利的成交了。
其实,借荆州是鲁肃为实现战略置换所行的一步险棋。当时,孙刘两家都没有把握单独自保,必须联合起来,才有望对付乃至击败曹操。既然联手,就得共享战争成果。“借荆州”说白了,实际上就是瓜分击败曹操之后由孙刘两家占领的地盘。因为,荆州原本不是刘备的,更不是孙权的,谈不上谁借给谁。“借荆州”应当是把该分给孙权的地盘暂时借给刘备,而孙权这方需要打下其他地盘来交换。
因为达成了这样的条件,刘备、诸葛亮便加以利用,以“赖账”的方式,借而不还。虽然如此,东吴却籍此实现了“鼎足江东”,历史也因此进入三分天下时代。假如不把荆州“借”给刘备,孙权敢灭了这个维系三家暂时平衡的刘氏集团吗?从当时的形势看,孙权没有胆魄,也没有能力这样做。从他们出兵为刘备打合肥、南郡的战役来看,孙权远远不及乃兄孙伯符,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胆略与曹操形成南北对峙。同样,攻打刘备孙权也是心中无底。听说刘备占据了荆州(治所),便立即与之和婚。
所以,借荆州三国棋盘上的一个大招,绝不是鲁肃的失误。这个计划,孙权当时是极力支持的。
孙刘联盟为三国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鼎足江东”这个总体战略谋划之中,鲁肃在历史即将走到拐点的时候,提出联合刘备共治曹操,便将历史导向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周瑜打赢赤壁之战,其实,也是鲁肃总体战略之中的一次重大战役。
周瑜根本就没有鲁肃这样的战略谋划,鼓励孙权与曹操决战,仅是凭借自家实力,根本就没想到要去联络远未成气候的刘备集团。实际上,赤壁之战的决战地点是在乌林。准确的讲,火烧赤壁应当是“火烧乌林”。乌林在赤壁对岸,假若没有刘备的配合,周瑜要打赢这场战争,恐怕会有不小的难度。
对于鲁肃借荆州以巩固孙刘联盟,周瑜并不赞同,甚至还给孙权建议,以孙权嫁妹为名软禁刘备。若此,孙刘联盟将不复存在,东吴又将直面曹操。这条计策幸亏没被孙权采纳,否则,便正中曹操下怀。当时,曹操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吓得毛笔都掉在了地上。
此后,鲁肃在极力维持孙刘联盟的基础上,与刘备据理力争,文武兼施,迫使刘备交出荆州部分地盘,以湘江为界划清地盘(上文提到,孙权若及时占领这些地方,哪有这么多事)。这其中,“单刀赴会”是鲁肃约关羽谈判时提出来的,而非关羽英雄气概吓坏了鲁肃。就是这次“单刀赴会”,鲁肃义正辞严的指责关羽,刘备才不得不罢兵“还”了部分“债务”。
其实不好排,各有特长和优点。如果真要排的话,按综合能力是周瑜、陆逊、鲁肃、吕蒙,根据功绩周瑜第一,陆逊第二,吕蒙第三,鲁肃第四。
按历史看的话,周瑜最强,众多诗词中,东吴唯周瑜能进文人眼中。
作为都督,鲁肃的确四个中最差的都督,至少他在任时,东吴军事保守且很少胜仗,都督是负责军事的,外交上有权发言,但那不是他的工作。
吕蒙也算是鹰派,不能算激进,他是军人出身,军人的使命就是为国家利益捐躯。
陆逊是个儒将,他的才能还是有点难说,毕竟他对手是刘备(一个人见人欺的对手),刘备作为指挥者的时候,几乎每战必败。
瑜善军政和计谋,最博学;鲁肃最有战略眼光,善外交;吕蒙是文武皆备的典型,谋、武都不错,但也因此,相对而言他比其他三人要略逊一筹;陆逊则最善布疑局,少时便行事沉稳,心机最深,应该说最令对手头疼。
周瑜,东吴第一任都督,和孙策一起评定了江东,为孙权建立了根据地,是三国水军将领的一把手。其战略思想是巩固江东、攻占荆州、北伐中原。周瑜在赤壁之战之前,考虑到东吴的实力,不得不接受了鲁肃联刘抗曹的战略思想,其实他内心里根本不想联合刘备,反而想在刘备实力不强的时候消灭之,这个从赤壁之战过程中可看出(这里只讨论三国演义,而非三国正史)。曹操攻占荆州以后,孙权犹豫不决,周瑜和鲁肃一样极力主战,使孙权下定决心。在赤壁之战过程中,周瑜凭借自己的智谋,带领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他使用反间计令曹操杀死蔡冒、张允;使用苦肉计,命黄盖诈降;使用火攻计,火烧曹操战船。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立下了盖世奇功。可以说没有赤壁之战,没有周瑜,就没有江东,就没有后来的吴国。所以说,在东吴四大都督中,周瑜的功劳是最大的。可惜周瑜之子,都不争气,不务正业,经常惹是生非,如不是孙权看在周瑜的面子上关照,早就被杀了。
鲁肃,东吴第二任都督,周瑜临死前推荐。其战略思想是巩固江东、攻占巴蜀、控制长江流域、联合荆州,遇有合适时机出兵中原,否则在南方称霸,类似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曹操攻占荆州后,鲁肃及时将战略调整为联刘抗曹,并且一生极力主张孙刘联盟。鲁肃初到江东,便向孙权指出,汉不可复兴,劝其早作打算。可以说,鲁肃是东吴四大都督中最具战略眼光的,也是我最佩服的。当时东汉13周,曹操已有9周,如不联合刘备,江东也将不保。只有孙刘联合,孙权在东,刘备在西(刘备后来取得了西川、汉中),共同对中原进行蚕食,才能既保全自己,又扩大势力。如果孙刘火并,曹魏出手,吴、蜀都将不保,这一点和诸葛亮所见相同。
吕蒙,东吴第三任都督,鲁肃临死前推荐。其本人战略思想不明。吕蒙的主要功绩是趁关公进攻樊城的时候,火速出兵,白衣渡江,攻占荆州。在关公败走麦城的时候,设计活捉关公。关公死后不久,吕蒙就死了。吕蒙白衣渡江,直接破坏了孙刘联盟。如果后来刘备伐吴的时候,曹丕听从刘烨的建议,出兵江东,东吴将不保。其实,江东出兵荆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刘备拥有西川,占据荆州,又夺得汉中的情况下,不但使曹操恐慌,也压制了东吴(荆州是江东的门户,西川又在长江的上游)。但据我分析,如果关公攻占了樊城,刘备集团为了不破坏孙刘联盟,很可能会让出荆州或其中一部分(江南三郡已经让给了东吴)。占据荆州,主要是为了直攻皖、洛,而有了湘樊(可和上庸、汉中连成一线),东线进攻曹魏的发起点更加逼近其腹地。可以说,白衣渡江破坏了诸葛亮的隆中对。
陆逊,东吴第四任都督,临危受命。其本人战略思想,先灭刘备,后伐中原。陆逊的主要功绩是夷陵之战(与关渡之战、赤壁之战、湘樊之战并称三国四大战役)大胜刘备,保全了江东。夷陵之战后,陆逊曾想进川,后听到曹魏来袭的消息而未能得逞。陆逊还曾帮孙权讨伐山越暴乱,立下大功。夷陵之战后,镇守荆州,治国安民,政绩突出,后拜为丞相。后期,不被孙权信任,被逼死,很遗憾。陆逊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子陆抗也是能力出众,真是老子影响儿好汉。
按综合能力是周瑜、陆逊、鲁肃、吕蒙,根据功绩周瑜第一,陆逊第二,吕蒙第三,鲁肃第四。
一个一把火烧了赤壁,让曹操不敢再正视南方,为孙吴后来的鼎力之态打下了基础。一个苦心经营孙刘联盟,给江东争取了了大量发展的时间。一个袭取了荆襄,虽落下了千古骂名,但是从孙吴的角度来说为孙吴赢得了大片的战略要地,还有一个那FFF团当得可不比一代目差多少,这四只谁对东吴的贡献最大呢?
就演义来说周瑜打赢了不可能胜利的战争,三国志记载看周瑜文武双全,而且没有趁着孙策逝世造反,对东吴贡献最大。
东吴的四大都督中,是否周瑜才是第一?那么陆逊又该排第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