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1582~1649)著作的《西学凡》,其中把Physics音译为“费西加”。可见在这个时候,我国还没有“物理学”其名。它出现的确切年代,一时还不能查考出来,大约是在19世纪末。在正式使用“物理学”这个名词之前,还曾有过一段时间使用过“格致”或“格物”的名称。那是取《礼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一句的意思。虽然,后世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但大致说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取知识。在清代后期就用以统称“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后来干脆在狭义上就代表今天所谓的物理学,大学里的物理系,开初就叫做“格物门”。1889年,日本人饭盛挺造编了一本物理教科书,藤田丰八把它译成中文,书名就叫做“物理学”。次年,王季烈把它改译一番,书名仍然不变。1901年,严复翻译名著《原富》,书中也提到“物理学”,但又怕太陌生,特别加注说:“物理之学名‘斐辑格’。”可见那个时候“物理学”一词还不很普遍。
如果只是说中文物理单词,则战国时期就有了;如果是说和PHYSICA对译则17世纪就有了。还有西方古代的物理和我国古代的物理都是指大物理;即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分类,包括天文、气象、生物、生理、心理等;直到1666年巴黎科学院成立时科学仍分成数学和物理两大类,只不过数学包括力学和天文学;而物理学还包括化学、植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等。可见法国直到l7世纪,物理学也是大物理或广义物理学。
中文“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秋水》也有:“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之说。“万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词的基本含义。天地之运行.四时之交替.万物之生衰,古人都将其看作“物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荀子·解蔽》作了进一步总结:“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这里“物理”一词虽未连用,但上下文看是专讲观物知理的。所以唐扬惊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则可知物理也。”
据查李之藻(1569-1630年)和傅泛际(1587—1653年)于1628年译毕、1631年陆续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译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后。宗也、殊也、类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独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后。”此文原意是阐述宗、殊、类三公为本然之属,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在先;而独,依二公为依然之称,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因在后。
《名理探》是17世纪初葡萄牙的高因盘利大学耶稣会会士的逻辑讲义.用拉丁文写成。原名《亚里士多穗辩证法概论》,原书刊于1611年。我们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书.因此还不敢说“物理”一词肯定对译于拉丁文“PHYSICA,但从《名理探》中有关“物理”的引文来看实际上是讲形性学的,仍属中国古代“大物理的范畴!因而这种翻译是准确的。如果说这仅是孤证,我们不防再举王夫之(1619-1692年)的例子。
王夫之对方以智质测之学独有所钟.他在《搔首问》中曾说:“密翁(即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之穷理,唯质测为得之。若邵康节、蔡西山则立一理以穷物,非格物也。按:近传泰西物理、化学,正是此理”。
我们姑且不论王夫之关于格物与非格物的区别及其与西方物理、化学相比是否贴切.仅就原按“近传泰西物理、化学正是此理”而论,王夫之对当时西方“物理”、“化学”这两个科学名词已经运用得相当准确了。这再次证明我国至迟在l7世纪下半叶对西方“物理”、“化学”两个科学名词,已有了准确的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