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直白一点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原因造成的。
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这个丝毫没有任何异议,是每个正常人的正常意愿。但是,问题也出现在这里。
往往越是缺乏自信的人,越是想要自己可以更加优秀一点,即便在别人眼里他可能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只要他自己不认可,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会认为别人是好心的安慰他。
而他越是觉得别人在安慰自己,就会希望自己不能辜负了别人的安慰,于是往往会在遇到陌生人时,不自主的想起或多或少的这些过往细节。
然后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加油,试图让自己勇敢一点。其实有时候反而使自己更加紧张。
这样的情绪就好比是,我们试穿了一身新衣服,所有的人都告诉我们很好看,而偏偏我们自己觉得很一般,并没有那样好看。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我们最终还是穿着这身衣服出门办事,自然在其他人注视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想“是不是我有哪里不对头?他是不是也觉得这衣服有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而这样的想法就注定了,我们当时最想要去完成的事情,就是逃离这个场景,因为它让我们不安,并且最关键的是,对方注视我们的原因,我们是未知的。
对于未知的事情,所有人都是会有担心和恐惧的。
当别人注视我们,或者说我们注视对方时,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我们不确定对方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而已。
既然知道了,因为什么而觉得不安,那么下面就剩下方法解决了。
我们无法去完全的掌控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想法和分析,但是我们平时看待别人,判断好坏时其实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
我们常常会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来做出判断和定位。
那么其实仔细想想,一个你熟悉的人,之所以和他们对话不会紧张是因为咱们了解对方,知道他对自己的看法。
熟悉的人,不乏两种,一种是认可我们的,一种是质疑甚至是讨厌我们的。单独面对哪一种相信我们都不会紧张。因为你知道该如何去应对。
对于不熟悉的,也不外乎这两种人,要么喜爱要么厌恶或是不认可。
那么我们可以用行动和语言来引导对方,要么留下好印象,要么就解放自己释放灵魂。
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却并非易事。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把一切看的非常严重,其实除了我们自己,当然还有爱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没有其他会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在意我们的一举一动是否全部得体,言谈举止是否优雅大方。即便是我们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很丢人的事情,在别人眼里不过就是个普通事件,稍加搞笑而已。
简单方法,治标不治本,但快速有效。
那就是当你紧张时,你就对对方提问。
而在对方作答的过程中,你既可以了解到他的为人,也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听众来换位休息一下。
那时即便是紧张,也不会是你而是对方了。
说一千道一万,最终其实就是,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让自己压力那么大,更加的不要怀疑自己,建立自信。
勇于克服羞怯
几乎每个人都有害羞的时候,对青少年来说更为普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结果表明,97%的学生认为做公开演说是世界上两件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另一件是核武器)。
羞怯心理有以下几种表现:
1.站在陌生人面前,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似乎自己正在被人审视,不敢迎视对方的目光,感到极难为情;
2.与人交谈时,面红耳赤,虚汗直冒,心里发慌。即使硬着头皮与人说上几句,也是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的;
3.不善于结交朋友,于是常感孤独,常因不能与人融洽相处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而烦恼;不善于在各种不同场合对事物坦率地发表个人意见或评论,因此不能有效地与他人交换意见,给人拘谨、呆板的感觉;
4.常感到自卑,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不是考虑取得成功,而更多的是考虑不要失败。
羞怯的成因:
1.先天原因
有些人生来性格内向,气质属于粘液质、抑郁质类型,他们说话低声细语, 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举手投足、寻路问津也思前想后。
2.家庭教育不当
过分保护型与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造成子女怯懦的性格。前者, 家长代替了子女的思想和行为,子女缺乏经验,生活办事能力差,单纯幼稚,遇事便紧张、 恐惧、焦虑。后者,家长剥夺了子女思维和行动的机会,子女时常担心遭批评和斥责, 遇事便紧张、焦虑、消极、被动。有些家长对儿童的胆小不加引导,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 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没有自信心。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加强, 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光辉形象”留在别人的心目中,为此, 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交往中生怕被人耻笑, 因此表现得不自然、心跳、腼腆。久而久之,便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对此, 应给予正确指导,鼓励青少年大胆、真实、自然地表现自己,否则便会越演越烈。
3.缺乏自信和实践锻炼
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没有迷人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本领,属能力平平之辈, 因此他们在交往中没有信心,患得患失。长期的谨小慎微不仅使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 而且使他们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加之多数学生生活环境比较顺利,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这些往往是导致害羞的重要的原因。
4.挫折的经历
据统计,约有四分之一害羞的成人在儿时并不害羞, 但是在长大后却变得害羞了。这可能与遭受过挫折有关。这种人以前开朗大方,交往积极主动, 但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屡屡受挫而变得胆怯畏缩、消极被动。
要克服羞怯心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正确估价自己,树立自信心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多考虑我要怎么做;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应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不要担忧人家是否注意你。当你与对方交谈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眼睛,这样可以增加你对对方的注意,减少对方对自己的注意。
2.勇于和别人交往
向经常见面但说话不多的人如邮递员、售货员等问好;与人交往,特别是与陌生人交往,要善于把紧张情绪放松。使用一些平静、放松的语句,进行自我暗示,常能起到缓和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的作用。
3.讲究谈话的技巧
在连续讲话中不要担忧中间会有停顿,因为停顿一会儿是谈话中的正常现象。在谈话中,当你感觉脸红时,不要试图用某种动作掩饰它,这样反而会使你的脸更红,进一步增加了你的羞怯心理。想到羞怯并不等于失败,这只是由于精神紧张,并非是不能应付社交活动。
4.学会克制自己的忧虑情绪
凡事尽可能往好的方面想,多看积极的一面。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情绪和情感,相信大多数人是以信任和诚恳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不要把自己置于不信任和不真诚的假定环境中,那样,对别人就总怀有某种戒备心理,自己偶有闪失,或者并无闪失,也生怕别人看破似的,这样自己就会惶惶然,更加重羞怯心理。人们可以通过意志的力量来改变自己性格上的许多东西,克服诸如优柔寡断、神经过敏、胆怯等不良心理。一些知名演员、演说家、教师,在青年时代曾是胆怯害羞的人,但是后来他们却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口若悬河,就是他们意识到非克服害羞心理不可所取得的成效,而非佼佼者的得天独厚。事先作好准备,答题时就会庆对自如;熟记演讲内容,演讲时便会口若悬河;发言开口时声音宏亮,结束时也会掷地有声。除了这些"策略"与"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为有能力才会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羞怯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