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
开端:
2008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但金融界认为希腊经济体系小,发生债务危机影响不会扩大。2009年12月8日 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前景展望为负面。
2009年12月15日 希腊发售20亿欧元国债
2009年12月16日 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为“BBB+”
2009年12月22日 穆迪09年12月22日宣布将希腊主权评级从A1下调到A2,评级展望为负面。
发展:
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
2010年1月11日 穆迪警告葡萄牙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赤字将调降该国债信评级
2010年2月4日 西班牙财政部指出,西班牙2010年整体公共预算赤字恐将占GDP的9.8%
2010年2月5日 债务危机引发市场惶恐,西班牙股市当天急跌6%,创下15个月以来最大跌幅
蔓延:
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有评论家更推测欧元区最终会解体收场。
2010年2月4日 德国预计2010年预算赤字占GDP的5.5%
2010年2月9日 欧元空头头寸已增至80亿美元 创历史最高纪录
2010年2月10日 巴克莱资本表示,美国银行业在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及西班牙的风险敞口达1760亿美元
升级:
希腊财政部长称,希腊在5月19日之前需要约90亿欧元资金度过危机。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10日凌晨达成了一项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稳定机制,避免危机蔓延。
2010年4月23日 希腊正式向欧盟与IMF申请援助
2010年5月3日 德内阁批224亿欧元援希计划
2010年5月10日 欧盟批准7500亿欧元希腊援助计划,IMF可能提供2500亿欧元资金救助希腊
2010年9月7日 欧元区财长批准为希腊提供第二笔贷款,总额65亿欧元
2011年1月14日 惠誉下调希腊主权信贷评级由BBB-级下调至BB+级,评级展望为负面。
2011年3月7日 穆迪3月7日将希腊国债评级从“Ba1”下调至“B1”,评级前景为负面。
2011年3月29日 标普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BB+”下调至“BB-”。
2011年6月29日 希腊议会通过了为期5年的财政紧缩方案,这为欧元区出台新一轮救助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7月4日 标普将希腊长期评级从“B”下调至“CCC”,指出以新债换旧债计划或令希腊处于选择性违约境地
2011年7月21日 欧元区通过紧急峰会再向希腊提供1090亿欧元贷款的第二次援助。贷款到期时间从7年半延长到15年至30年;利率从4.5%降低至3.5%。银行等私营机构同意在2014年前经由回购希腊债券等方式出资大约500亿欧元援助希腊。
2011年7月27日 标普下调希腊评级至“CC”,展望为负面。标普认为欧盟的希腊债务重组计划是“廉价交换”,看似希腊债务交换和展期选项“对投资者不利”,希腊债务重组相当于“选择性违约”。
随着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主权债务危机的升温,债务危机开始从欧元区外围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意大利和西班牙谁将是欧债危机下一个倒掉的“多米诺骨牌”成为议论沸点。
截至2010年底,意大利公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19%,远高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上限,在欧盟各国中仅次于希腊的142.8%。此外,意大利经济增长乏力,出口增长趋势微弱,进口商品价格高涨,恶劣的经济环境使得意大利的危机雪上加霜。
西班牙也面临着被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数据显示,西班牙2010年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9.2%。尽管西班牙政府正实施30年来规模最大的预算削减措施,同时还采取措施提高退休年龄和缩减裁员成本。但国际基金组织认为,西班牙为防止债务危机而采取的措施不够完整,其面临的债务风险相当巨大。
据报道,金融大鳄索罗斯将欧债危机的爆发归咎于德国的自私及不作为。他认为德国总理默克尔坚持自行维系本国金融体制安危,才埋下了今日欧债危机的祸患。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则呼吁国会尽快通过紧缩方案。然而,据资料显示,意大利2011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为1.03%,这种缓慢的经济增长一旦遭遇财政紧缩,就可能陷入衰退。如果意大利向外界求助,就必须进行经济紧缩,因此可能陷入经济衰退和公共债务上升的双重困境。
作为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意大利和西班牙在欧洲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一旦出现债务违约,对市场的冲击力度远非希腊等国可比。
鉴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庞大的外债规模,有分析认为,如果两国陷入债务危机无法从市场融资,那么欧盟其他国家将没有足够力量来援救意大利和西班牙,欧元区有可能因此分崩离析。从全球范围来看,如果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波及核心国家,全球市场的投资方向将会逆转,资金撤出股市、商品市场,进入贵金属市场等寻求避险。这将导致资产价格明显波动,或许将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随着意大利及西班牙国债危机逼近,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也开始面临债务风险。有迹象显示,市场投资者正在做空法国主权债券,债务危机正步步紧逼。
欧债危机背后的美债踪影
欧债危机背后掺杂的是更深层较量,那就是美国与欧洲正在展开一场货币主导权与债务资源的大战。事实上,美国依然延续其金融货币霸权所赋予的“结构性权力”。而自从欧元诞生之日起,欧元就作为全球最有力的潜在竞争对手,全面挑战美元霸权体系。
首先,欧元削弱了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地位。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欧元提供了一种能够替代美元的结算货币选择。由于欧元区主要出口商品品种与美国具有竞争性,欧元结算量的上升就必然导致美元结算量的下降。结算量就是定价权,美元结算量的比重下降意味着美国在国际市场上定价权的流失。
其次,欧元冲击了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欧元诞生之后占全球总外汇储备量的比重不断上升,而美元则持续下降。根据IM F的官方外汇储备构成数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9年,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倒U”型走势,在欧元正式成立之前和成立初期,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其占世界储备的比重从1995年的59%上升到了2001年底71.5%。但是,自从2001年以后,美元的比重就开始不断下降,截至2010年已经滑落到62.1%。
然而,对美国的威胁似乎还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美国债券与欧洲债券的资源争夺,这个恐怕是美国最为担忧的。在借款“依赖型”体制下,美国长期国际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逆差能够维持,需要以美元不间断地循环周转运动为保证。而要保证美元不间断地循环周转运动,就必然要依赖其他国家的商品出口换取美元,其他国家又用换取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国债券投资于美国,于是美元回流至美国,为其债务进行融资。
令美国担忧的是,与美国相似欧洲国家也基本是“债务依赖型国家”。根据IM F的数据库,世界外债发行数量最多的前十个国家,包括了美国、7个欧洲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和澳大利亚,这10个国家对外发行的债券占全球的83.8%,而这其中欧元区各国债券市场加总后规模占到了全球的45%,已经超过了美国32%左右的份额,无疑这是对美国债务依赖体系的最大挑战。
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已经成为美国债务的最大买家,并且通过量化宽松政策让债务货币化。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规模由2007年6月的8993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5月初的27231亿美元,是危机前的3倍。而今美联储即将在6月停止6000亿美元的国债购买计划,由谁来继续接手如此庞大的债务是最大的问题。在美国货币和财政双双承压的情况下,只有制造一个比美国国债还烂的债券,才可能让金融市场在坏与更坏之间选择一个较好的。
于是,近期美国评级机构不断调低希腊、爱尔兰、比利时的主权信用评级,轮番对欧债危机制造动荡,大举做空欧元,美元利用“避险属性”和阶段性强势,使资本大量回流美国本土,而美国成了这场危机的赢家,包括美国国债、美股及其它机构债券在内的美元资产大受追捧。尽管当前美国国债已经突破债务上限,但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和3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创下五个月低点,美国国债受到超额认购,债务融资得以顺利进行。
内外夹击之间,欧债危机不再是欧洲五国的危机,债务危机由边缘国家向核心国蔓延的风险正在进一步加大,等待欧洲将是新一轮的债务风暴
债务危机debt crisis是指欧洲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其他国家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欧洲和欧美一代的国家家受到债务严重困扰的局面。衡量一个国家外债清偿能力有多个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是外债清偿率指标,即一个国家在一年中外债的还本付息额占当年或上一年出口收汇额的比率。一般情况下,这一指标应保持在20%以下,超过20%就说明外债负担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