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是错误的。
因为在网络传输中,报文是具有完整意义的二进制数据整体;报文在传输层被拆分成较小的可传输的数据单元,并添加头部,形成包,到达网络层后再次被添加头部形成新的包。
这样做的目的是,当数据经过网络节点时,在这里添加目的地址与源地址,包在到达数据链路层后被封装成帧,最后才是物理层的比特,
所以C才是对的,分别是包、帧、比特的单位;因为这是层层分割,层层传递的一个关系。
网络层:数据包(packet)——数据链路层:数据帧(frame)——物理层:比特流(bit)。
扩展资料
在电子学领域里,表带宽是用来描述频带宽度的。
但是在数字传输方面,也常用带宽来衡量传输数据的能力。
用它来表示单位时间内(一般以“秒”为单位)传输数据容量的大小,表示吞吐数据的能力。
这也意味着,宽的带宽每秒钟可以传输更多的数据。
所以我们一般也将“带宽”称为“数据传输率”(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是衡量硬盘速度的一个重要参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数据单位
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体。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传输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A是不可以的! 在网络传输中,首先整体传输的是一个报文,但是经过OSI逻辑7层,划分出不同的传输单位! 首先一个报文,在传输层被分割为多个 段, 多个段在网络层有被分割为多个包!其次才是数据链路层的帧,和物理层的比特! 这是层层分割,层层传递的!
如果是封装方式的话:
网络层 数据包(packet)
数据链路层 数据帧(frame)
物理层 比特流(bit)
如果是传输单位的话,统一都是bit,因为通信传输的01信号都是光电信号的一次脉冲
分组(Packet)、帧(Frame)、比特(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