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的历史:
1、资阳周朝时属蜀国。秦昭襄王六年,为秦国蜀郡辖地。西汉武帝建元六年,置县,名资中县,属益州犍为郡,治所在今雁江镇。 南齐中兴二年,梁武帝代齐据有益州,古资中县废。西魏废帝二年设资州,州治所在资阳。
2、北周武成二年,迁资州至资中故城,时因县城在资水之北,于资中故城改置资阳县,始得资阳之名,此后一直沿用至今。隋开皇七年,资州治所从资阳县迁至磐石县。隋唐时资阳县属简州、资州。
3、南宋淳祐三年废,并入简州。元至元八年,忽必烈改国号元,资阳成为元宋拉锯战地带,战祸连绵,全县残民几尽。明洪武四年资州改为资县,洪武六年降简州为简县,复置资阳县。洪武十年,资阳县毁于战乱,分别并入资县和简县。
4、成化元年,分简县4乡、资县3乡复置资阳县,属成都府。清顺治元年,张献忠攻破资阳。次年南明总兵贾连登与张献忠激战,复夺取资阳。四年张献忠余部联合南明遗将刘文秀击败吴三桂,十五年清军占领资阳。清初属成都府。
5、清雍正五年,设资州直隶州,州治为资中县。辖资阳县、内江县、仁寿县、井研县。民国二年废州设道,由道辖县,资阳县属下川南道,次年下川南道改为永宁道。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兵团中十二军先遣部队进入资阳,资阳宣告解放。
6、建国后资阳县属内江专区,后改为内江地区。1985年属内江市。1993年资阳县改为县级资阳市,由内江市代管。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将民国时期的督察区改为专区,资阳县属川南行署区的内江专区,安岳县、乐至县属川北行署区的遂宁专区。
7、1958年,撤销遂宁专区,将安岳、乐至两县划入内江专区。1968年,内江专区改为内江地区,各县隶属不变。1993年,撤销资阳县,设立县级资阳市,由四川省直辖,内江市代管。1998年2月2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资阳地区,辖内江市的安岳、乐至2个县和代管的资阳、简阳2个市。
8、2000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资阳地区和县级资阳市,设立地级资阳市和资阳市雁江区,资阳市辖原资阳地区的安岳县、乐至县和雁江区。简阳市由四川省直辖,资阳市代管。
2000年11月,雁江区人民政府挂牌成立。12月底资阳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2016年5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阳
资阳历史
资阳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据1951年在资阳城西九曲河一号桥墩发掘出的人类头骨化石鉴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35000多年,被中国科学院定名为人类发展历史上的“资阳人”。九曲河被资阳人民称之为母亲河。 资阳建县始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位于资水(沱江)之北而得名资阳。 资阳设立州/郡始于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州、郡、县治均设在现资阳城区雁江镇。 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初,资阳曾几度为州、郡、县治所。 1998年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8]15号):调整内江市行政区划,设立资阳地区,将内江市的安岳、乐至2个县和代管的资阳、简阳2个市(县级)划归资阳地区管辖。地区行政公署驻资阳市雁江镇。 2000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资阳地区和县级资阳市,设立地级资阳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雁江区。(2)资阳市设立雁江区,以原县级资阳市的行政区域为雁江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雁江镇。(3)资阳市辖原资阳地区的安岳县、乐至县和新设立的雁江区。原资阳地区的简阳市由地级资阳市代管。
在四川盆地丘陵区中西部,有一片幅员面积为7962.56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就是天府之国古文明发祥地之一的资阳地区。
资阳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据1951年在资阳城西九曲河一号桥墩发掘出的人类头骨化石鉴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35000多年,被中国科学院定名为人类发展历史上的“资阳人”。九曲河被资阳人民称之为母亲河。 资阳建县始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位于资水(沱江)之北而得名资阳。 资阳设立州/郡始于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州、郡、县治均设在现资阳城区雁江镇。 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初,资阳曾几度为州、郡、县治所。 1998年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8]15号):调整内江市行政区划,设立资阳地区,将内江市的安岳、乐至2个县和代管的资阳、简阳2个市(县级)划归资阳地区管辖。地区行政公署驻资阳市雁江镇。 2000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资阳地区和县级资阳市,设立地级资阳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雁江区。(2)资阳市设立雁江区,以原县级资阳市的行政区域为雁江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雁江镇。(3)资阳市辖原资阳地区的安岳县、乐至县和新设立的雁江区。原资阳地区的简阳市由地级资阳市代管。
编辑本段资阳三贤
苌弘
苌弘,字叔,资阳市忠义镇高岩山人资阳三贤之一。他生于距今2400年前的春秋末期,是东周内史大夫。苌弘博学多才,擅长天文,精通音律,著有《大荒东经》等15 篇,享有“智多星”之美誉。 唐代韩愈《师说》中,不是有“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句么!公元前521年,孔子专程访问苌弘,苌弘为他讲解音乐和天文,交流了知识和政见,还共同探讨了乐曲。相处数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苌弘在人前称赞仲尼见多识广;而孔子与人谈论音乐,也常引用苌弘见解,这对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有较大的帮助。春秋时代就有“太岁”十二星之名,这是有苌弘参加的南派天文学家研究的成果。他们发现木星12 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创造了“岁星纪年法”。 公元前 492年,周敬五偏听偏信,中了离间之计,施用剖腹掏肠之刑, 杀害了终身辛劳、丹心可鉴的年近九旬的苌弘。临刑前,苌弘沉痛地说:“杀身之祸我并不悲哀,痛恨的是宗周不统一。”苌弘为国冤死,河南禹县乡民将其鲜血藏于匣中,传说3 年以后变成碧玉。 由此,《蜀都赋》便书了“碧出苌弘之血”的名句,“碧血丹心”的典故即源于此。 千百年来,碧血丹心已成了为正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竭忠尽诚的代词,一向被人们著述吟咏所引用。是呀,苌弘碧血,光照人间,青史永垂。 星移斗转,东周内史大夫苌弘的桑梓,还有苌弘山、苌弘寨、苌弘洞、苌弘桥、苌弘村等遗迹。清知县杨周冕于 1774年在县城上西街(今城关二小左侧)立木牌坊,劲书“三贤故里”。三贤中就有东周苌弘。1859年,西门外(今雁城路立交桥侧)建三贤祠。2005年,苌弘村建立苌弘祠,书录王洪林《苌弘传》。 王褒 王褒,字子渊,资阳市昆仑乡墨池坝人,资阳三贤之一。少孤,家贫,事母至孝,以耕读为本。桑梓墨池就是他洗笔砚之处;县城南书台山,便是他另一个攻书的地方。他精通六艺,娴熟《楚辞》,崇敬屈原而作《九怀》,初露才华。尔后,他游历成都、湔上(今都江堰市玉垒山)等地,博览风物,以文会友。汉宣帝时,益州刺史邀他作客,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中和》《乐职》《宣布》诗,主人命僮子依古乐演唱,大为成功,由此声名四播。在刺史的举荐下,得到宣帝的召见,他先作“待诏”的清客,旋擢谏大夫。这时,才华横溢的王褒,一连写了《圣主得贤臣颂》《甘泉赋》和《四子讲德论》,其中尤以《圣主得贤臣颂》为著,用良御御骏马来作比,颇为形象。“纵驰骋骛,忽如景靡。过都越国,蹶如历块。追奔电,逐遗风,风流八极,万里壹息。何其辽哉!人马相得也。”音节急促而寓意深邃,真使人有耳闻目睹马蹄迅疾之感。 董钧 董钧,字文伯(前12年—63年),资阳市雁江区人,资阳三贤之一。汉五官中郎将,经学家、教育家。 初事大鸿胪王临。元始中,举明经,迁廪栖令,后以病去官。建武中,以孝廉。辟为司徒府,后累迁五官中郎将。钧博通古今,数言政事,切中时弊,多被采用。其为学,主治儒家经典,尤精于《礼》学。西汉鲁人高堂生最早传出今文《士礼》十七篇以后,萧奋以其礼学授后苍,后苍再传戴德,戴圣、庆普等,三人学《礼》各有所得,于是形成《大戴礼》、《小戴礼》、《庆氏礼》三家礼学。董钧治《礼》,主要学习和研究《庆氏礼》,多有自己的见解,成为《庆氏礼》学的传人。同时也吸收其它《礼》学派及各种经学派的思想,注意融会贯通,以其渊博学识,很快即名扬远近。永平初年,被立为博士,参与制订五郊祭祀、宗庙礼乐、威仪章服等礼仪,所提建策,切合实际,多见从用。平生以授徒讲学为乐,常教授门生百余人,“当世称为通儒”,(《后汉书·董钧传》)。对于传播儒家思想,尤其是传播和发展庆氏礼学,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你要啥子历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