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
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停食。
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 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
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常见个体50-300千克,最大个体可达600千克,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130厘米。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
1)摄食种类
中华鲟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偏肉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幼鱼期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为水蚤类,也可摄食小型虾、蟹、蚬类;成鲟在海洋中主要摄食底栖鱼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亲鲟一般停食。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仔鱼在全长3.05±0.07厘米时开始摄食,主要摄食水生寡毛类、摇蚊幼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幼鲟以水生寡毛类(水丝蚓、颤蚓、尾鳃蚓等),枝角类(蚤状溞、隆线溞等),水生昆虫幼虫(摇蚊幼虫)和虾类等为主食;成鲟则主要摄食各种饲料鱼块(如鲫鱼、罗非鱼、鲢鱼和草鱼等)。从1989年起,中华鲟研究所就开展了对中华鲟配合饲料的科学研究工作,为大规模人工养殖中华鲟开辟了广阔的饲料来源。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均能摄食配合饲料。从目前配合饲料的养殖效果来看,稚鲟的开口饲料,以投喂天然饵料(水蚯蚓)比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培育的效果要好;而对于幼鲟和成鲟采说,以投喂配合饲料比投喂天然饵料(水蚯蚓)养殖的效果更好。
(2)摄食方式
中华鲟身体的形态结构,是属于典型的底栖鱼类。口腹位,觅食时不是直接追捕食物,而是慢慢探索食物,凭借吻端和唇之间的触须感知食物后,再把伸缩度很大的口,伸长呈圆筒状,把食物吸入口中,其捕食方式属吸吮型。但梁旭方(1996)则认为,中华鲟吻部腹面罗伦氏囊是电觉器官,在中华鲟觅食活动中起作用,而中华鲟触须味觉在觅食中作用不大,即中华鲟依靠电觉觅食。
幼鱼期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为水蚤类,也可摄食小型虾、蟹、蚬类;成鲟在海洋中主要摄食底栖鱼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亲鲟一般停食。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仔鱼在全长3.05±0.07厘米时开始摄食,主要摄食水生寡毛类、摇蚊幼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幼鲟以水生寡毛类(水丝蚓、颤蚓、尾鳃蚓等),枝角类(蚤状溞、隆线溞等),水生昆虫幼虫(摇蚊幼虫)和虾类等为主食;成鲟则主要摄食各种饲料鱼块(如鲫鱼、罗非鱼、鲢鱼和草鱼等)。从1989年起,中华鲟研究所就开展了对中华鲟配合饲料的科学研究工作,为大规模人工养殖中华鲟开辟了广阔的饲料来源。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均能摄食配合饲料。从目前配合饲料的养殖效果来看,稚鲟的开口饲料,以投喂天然饵料(水蚯蚓)比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培育的效果要好;而对于幼鲟和成鲟采说,以投喂配合饲料比投喂天然饵料(水蚯蚓)养殖的效果更好。
中华鲟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还包括浮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