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现任国家教育督导团副总督学钱一呈同志,曾应邀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举办的教育督学报告会上就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看法。本文谈到的五大教育热点问题系根据该报告录音整理。
一、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二元化结构和竞争的加剧。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认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这种社会需要和现实是教育界无法抗拒的。如果没有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革新,仅靠教育界自身是很难扭转这一局面的。办高中不谈升学问题,这所高中对社会就没有吸引力。现在我们不能回避谈这个事情,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目前把“应试”做到极端了。
2.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来了弊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大量作弊现象。这两种弊端给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传统考试方法引向如何选拔人才,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3.传统文化的原因。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强烈,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何为龙?何为凤?究竟什么是人才?目前对龙和风的理解太单一了,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成名、成龙、成风。这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现在这种观念已经从高中阶段扩展到初中、小学、幼儿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都在沿着应试教育模式下人才观的轨迹和思路在成长。我认识一个密西根大学的教授,他两个孩子,男孩做木匠、女孩做室内装饰,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去学习和就业。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身心欢愉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而多少年来,在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孩子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塑造。这种文化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做独立的人。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有待改进的分配制度,即教授工资就高、木匠工资就低的死工资制度,以及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也使得社会更看重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威力”,考不上大学或好的大学将“贻误”孩子的一生,这不能不成为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4.人才使用的不计成本。现在我们的社会用人不计成本,认为什么事情都是学历越高的人来做越好,这实质上是最可怕的误导。现在一些单位招聘,一定要硕士以上,还要名牌大学的,所以就造成大家都去考名牌大学,盲目追求高学历。在这方面中美的社会文化有很大差距。美国的博士生未必好找工作,硕士生、本科生有时倒好找工作。为什么?因为有一个人才成本的定位问题。定什么位?定工资的位。在美国用人有工资标准规定,用博士生要比用硕士和本科生贵,有些岗位并不需要博士生,企业就不愿意用博士生了。
要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教育界首先应该向社会宣传一种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最近我看了一些文章,总说出现应试教育的原因是评价方法不对,我觉得这样的眼界还不够开阔。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从全社会的视野来进行改革。高考总是存在的,问题是怎样做到扬长避短,要扬的是选拔之长,要避的是应试教育压抑人才成长之短。
二、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
教育界对减负问题讨论的比较多,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几个字比较难分析,怎样的负担才算是过重的?我的看法是:
一是要合理确定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目标。什么是小学的培养目标?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两条底线:一是人格的培养。二是学习的兴趣。现在往往是过早地把很多知识性内容压到小学教育中。这样一来,一是会让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学校教育最可怕的后果。二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考虑得很少。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品格,这些品格不是他自己认识到的,而是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及各种教育形式让他感受到的。现在课程排得那么满,学校没有时间安排活动,学生也没有脑力“空间”自己去体会和思考。所以,现在小学和初中迫切需要对课程以及培养塑造小学和初中生健全人格的问题统一进行研究,以利于对培养目标有正确的定位。
二是要把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品行放在首位。美国对培养小学和初中生有一句话我比较赞成,就是首先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设置合格学生的标准,首先应着眼于培养一个合格公民。在美国有公民课,讲选举,它告诉学生,第一长大后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长大后如何去选举,应该遵守哪些选举上的规定。说大一点,这就是一种民主意识的培养。所以,小学和初中主要是把做人的最基本东西打扎实,未成年人的品行和能力培养要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而不是仅仅靠课堂里的学习来完成。希望上海能定一个标准,严格规定多少时间是讲学科知识,多少时间是开展各类社会活动。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确立一个科学的目标,而不是只满足知识的灌输。
三、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重心太高,教育部从幼儿园一直管理到博士后,这么大跨度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没有办法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所以,基础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行政管理重心应往下放,也就是说,应该让校长、教师和社区来发挥作用,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并且要切实加强并支持社区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上海的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如何发挥家长和社区对教育的参与作用已显得非常重要。上海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已经提高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办学校还仅仅依靠上级行政就比较难了。社区的文化不一样,社区居民对教育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应当在更好地了解家长需求后,努力把学生培养好。与此同时,家长和社区也可以支持、帮助学校做很多事情。甚至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社区和家长委员会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对决定学校发展的问题,除了学校要依照政府的规章制度来办事,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来做决定。
四、关于英才教育的问题
目前,在强调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公平的时候,不应该忽视英才教育的问题。特别是上海基础教育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理应走在前面并作一些突破性的探索实践。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重视和加快精英人才的培养,我们国家很多事情就办不成。
传统教育是老师说的话学生不能反对;上级说的话下级不能反对;父亲说的话儿子不能反对。如果都按这个模式下去,那我们就不能超越前人了。在我任人事司司长的时候说过,对科学家的要求和对校长、书记的要求是不同的。对校长书记的要求是能够统筹协调,识大局,顾大体;对科学家的要求是执着,要有一旦认定了以后就永不放弃的精神,没有这种执着,人云亦云随风摆,永远出不了成果。
英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着眼于国家的利益、国家的长远目标。在培养英才的同时,要注意那些不是英才的人,使他们达到合格的标准,但英才教育绝不能只满足合格的教育。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上海有这个必要也有这个条件,走出一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发展之路,加快英才教育的实践之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才的培养和发展决定着一个城市、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和前途。教师的义务是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适量英才教育规模的需要。
五、关于构建多层次、多立交的教育体系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多立交的教育体系。打一个比方,美国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像美国高速公路的立交桥一样,需要了就上去跑一段,不需要了也可以随时下来。美国的高等教育有私立的、公立的,社区学院等也很多,这样学生的选择面就比较广。在美国,有些学校不要求人学考试,学生入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一张证书或学一些新的知识。一个人的职业、岗位都是变化的,他需要不断学新的东西,所以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中有一块是学校做的,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可以很方便地再回学校受教育。这样的终身教育体系有助于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情况。这种体系的优势很多,而且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支撑。上海完全有基础和条件,在开辟和构建多层次、多立交的教育体系上作先行的探索与实践。
基础教育也是这样的情况。有公办的、民办的,可以提供多种选择。只要社会有需求,我们就不要用一种模式来套。现在中国的择校现象很严重,但都进好的公立学校也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的基础教育能否从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出发,研究和制定更好的政策和办法,多开辟一些教育资源渠道,让社会和家长都能得到他们想得到的教育。有些人可能多花点钱上好的民办学校,有些人可能少花一些钱上一般公立学校,优秀的学生可以少花钱凭才干上好的公立学校。这样教育的选择性、服务面就大了,既有利于社会的缓和,也有利于教育需求的缓和。
教育理念上的问题不是讲一次话、发几个文件就能解决的。可以这么说,教育的改革应该与社会经济的改革同步,教育的改革绝不能离开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改革和进步。希望上海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也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特别是教育理念、制度和机制的现代化。
新课程改革的问题,现在全国正在大搞国培计划,进行课程改革以及新课标的学习,这是一个热点。,
青春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