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内囊出血约60ml,未破入脑室)病人已经昏迷14天了,现在病人仅有呼吸和心跳,病人还会好起来吗

病人67岁,男性,有糖尿病史
2024-11-12 05:34:1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出血性中风一般是指因脑出血(脑溢血)所引起的昏迷和瘫痪,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伞压患者,以男性为多。常发生于病人清醒活动时,可能有情绪激动及使劲用力等导致血压突然升高的诱因。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突然昏迷、偏瘫、大小便失禁,发热等,昏迷是脑出血的主要症状,昏迷的程度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关,多为深昏迷,瞳孔早期缩小而后扩大,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按出血部位可分为内囊出血、桥脑出血、小脑出血、脑室出血等。其中内囊出血有典型的“三偏”症状(即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同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内囊出血的症状演变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期。本病最常见、最主要的病因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约占总数的2/3以上。大多发生于血压波动的阶段,当血压骤然上升至病变动脉管壁不能耐受的程度时,动脉壁破裂,血液进入脑实质内。引起脑出血的其他原因尚有动脉瘤、血管瘤、各种血液病和有出血倾向的情况,脑肿瘤对血管壁的侵蚀也可导致出血,但均较少见。
  本病的诊断要点为中年以上急骤起病的昏迷和肢体瘫痪,有高血压史以及脑脊液呈均匀血性等,更可依靠CT作出诊断。脑出血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在大脑中动脉深部分支的豆纹动脉,病理检查时见到出血半球肿胀、充血切面显示病损区有出血和血块,周围脑组织呈脑软化,并有点状出血,一侧大脑半球均有水肿。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死率甚高, 急性期的治疗重点在于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改善脑缺氧,控制脑水肿,适当降低过高的血压和预防并发症,其中包括应用氧气吸入,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及降血压药物、止血药物等治疗措施,必要时也可考虑手术治疗。恢复期须继续重视心、肾功能和血压的情况,应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推拿、针灸治疗,以促进脑功能障碍的恢复和防止瘫痪肢体的畸形和挛缩。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中风”范畴。病情较为危重的大都为出血性中风,故本病出现中脏腑及中风脱证的情况较为多见,预后较为严重。

  通 腑 汤

  [功能主治] 功能通腑攻下,豁痰开窍。主治脑出血。

  [临床疗效] 治疗40例,痊愈(意识清醒,肢体运动功能基本正常)24例,占60%;好转(症状减轻,遗有肢体偏瘫)2例,占5%。

  内囊出血有何特点?
  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一个长条形地带,虽较狭小,但因是大量的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束通过的地方,所以,一旦出血,临床症状常较严重。
  内囊出血的急性期,病人常常头和眼转向病灶一侧,呈“凝视病灶”状态。若血肿直接压迫丘脑,或破入脑室,病情凶险。患者迅速陷入昏迷,并常伴有高烧,呼吸循环紊乱及消化道出血等危象。
  意识清醒的病人,由于锥体束受累,常出现病灶对侧偏身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如鼻唇沟变浅,呼吸时瘫痪一侧面颊鼓起较高,伸舌偏向偏瘫侧,病灶对侧上下肢瘫痪等。偏瘫肢体常常上肢重于下肢,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数周之后,肌张力渐渐增强,由弛缓性瘫痪逐渐转变为痉挛性瘫痪,上肢屈曲、内收,下肢强直,腿反射亢进,呈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由于内囊后支的感觉传导纤维受累,可出现病灶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消失。如视放射也受累,则出现病灶对侧偏盲,即构成内囊损害的三偏(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症状。主侧半球病变常伴有失语。
  内囊出血后,由于血液破入到脑室,病人常现出头痛,颈项强直,腰穿脑脊液为血性。

回答2:

出血量不算小!有手术指征,医生没建议你们做手术吗?

如果病人的身体基础条件好,也没有基础疾病和并发症,有可能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