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的学说主要是有关社会和政治的,旨在回答天下为什么会大乱以及如何才能使社会由大乱变大治的问题。
孔子的观点在于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旧制度的破坏,他认为要想使社会转变为大治,就要将社会秩序恢复到西周最鼎盛时期的礼乐秩序中,他终生的理想是自己能像周公那样将社会置于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太平秩序之中。
而老子的观点在于天下之所以大乱的终极原因是因为统治者对于权力、财富以及不劳而获生活的无休止的欲望,统治者越争天下便越不能得太平清静。所以若要使天下归于太平就只是统治者无为才能实现。
老子的学说具有反现实反传统的性质,众人尚有为,只有老子尚无为,并称无为而无不为,给人以遁世的假象。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矣!
传统解释老子学说是消极避世的观念正源于此。
孔子的学说在教育你无论如何不能够违背,现有的秩序,要按照那些讲条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你不能够这么做的话,那么你就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是一个违背道德的人。
扩展资料: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