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器
【刀】 我们先说说刀,刀是古代一种用于劈砍的单面侧刃格斗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构成。刀身刃部狭长,刀柄有短柄和长柄之分。中国古代刀的出现,原于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主要以石刀为主,另有骨刀。在甘肃东乡马家窑发现了距今5000年现存最早的青铜刀。商代铜刀开始渐多,一般刀身较小,有直柄刀,兽首刀,长刀等。商末至西周刀的形制仍没太大变化,但在北方草原少数民族地区兽首刀极为流行,有大量实物出土,青铜冶铸技术及制造工艺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汉时期刀有了长足发展,最有代表性的为环首刀(也称环柄刀),一般为钢铁制造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窄呈圆环状,刀形细长。两汉时代刀的长度多为一米左右。环首刀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汉代另外还有阮家刀。据说阮师作刀“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侯,取刚柔之和”,三年造刀1770口。北齐时期发展了晋代创造的用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造出了著名的宿铁刀。此刀钢质柔韧坚硬,经久耐用,可以“斩甲过三十扎”。隋唐时期军队中大量使用横刀和陌刀,并配有双附耳的刀鞘。横刀也称佩刀,短柄。陌刀也称拍刀,为长柄两刃刀,长约三米,主要流行于盛唐。北宋开始出现,以后各代一直沿用的手刀,刀身及刃部较宽,刀头上翘,刀柄有护手。另外在宋《武经总要》中还介绍了掉刀,掩月刀,戟刀等多种刀型。火器的出现使刀在战争中的威力也逐渐减弱,因此宋以后用于实战的刀,开始日趋减少。明清时期腰刀已不作为有效的进攻武器,除骑兵部分使用外,还被用作防身和权力等级的象征。
【枪】 枪是一种在长柄上装有锐利尖头的兵器。枪的别名叫“肩二”,《清异录》:“蜀王建军中隐语,枪曰‘肩二'。”枪亦称为‘一丈威’,《事物异志》:“隋炀帝易枪名为一丈威。”枪的历史可以追溺到原始社会。原始的长枪仅仅将木棒头削尖就是了。《通俗文》:“削木伤盗曰枪。”汉时的枪与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长木杆或竹竿为杆,装上锐长枪头,配以枪缨即制成。相传诸葛亮制木柄枪长达两丈(约6. 7米),竹枪长达两丈五尺(约8.3米)。《长枪法选.长枪说》:“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不同用途的长枪其长度各不相等。用于车战,骑战的枪明显长,用于步战的枪明显短,用于守城御寨的明显长,用于进攻的枪明显就短。长枪可达八米之余,短枪可为一点三米之多。宋代李全用的铁枪,杆长七八尺(2.3-2.6米),重约二十多公斤(摘自《齐东野语》)。《手臂录》记载:“沙军杆子丈八至二丈四”,“敬严木枪长九尺七寸”。后世习武之人通常以“丈八大枪”“七尺花枪”“六尺双枪”为标准。 枪的种类很多。宋代有双钩枪,单钩枪,锥枪,抓枪,环子枪,素木枪,拐枪等。清代有蛇枪,火焰枪,钩镰枪,虎牙枪,雁翎枪,十字镰枪等。枪以宋,明两代最为盛行,创造了样式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运用于步兵和骑兵。
【戟】 戟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13世纪)。最初以青铜制造,战国末期才逐渐用铁代替青铜。戟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兵器,它多用于战车上使用,最为盛行的时期是西汉魏晋。《三国志.吴志》:“吕布手使方天画戟......。”晋以后,戟逐渐的淘汰出战争的舞台,到了唐代,戟已被用为仪仗器物。 戟按式样和大小分为方天画戟,青龙戟,钩镰戟等长兵器,以及双戟,短戟等。戟都是由锋,援,胡,内,搪五个部分组成。《释名.释兵》:“戟有三锋两刃,内长四寸半,胡长六寸,其援长七寸半,三锋者,胡直中短,言正方也,刺者著截,直前如截者也。戟胡横贯之,胡中矩之外勾磐拆,与柄长一丈六尺。”《周礼.考工记》:“戟,广有半寸,内二之,胡四之,援五之。”戟用援之法有冲铲,回砍,横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横砍,截割等;用内之法有反别,平钩,钉壁,翻刺等;用锋之法有通击,挑击,直劈等。
【斧】 斧是一种古代兵器。斧又名戚,惧,斤,铁糕糜等。斧 因其式样和用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但大体式样基本相同,均为一面是扇型刃,一面是长方形,下部装有木柄。斧的用法有:挑,拦,架,格,砍,抹,刺等。远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石制的斧,以作耕种捕猎之用。 新石器时代,斧有了椭圆形,扁平形,胄身梯形式样。石斧上凿有洞孔便于挥使。至商代,由于冶铜业的发明,大量的青铜斧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此间,商代还造出了铜铁相间斧。至周代斧在当时军中逐渐退为次要兵器,大多作为饰物或权利的标志或斩杀的刑具。至春秋战国时,斧向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到了秦汗三国之际,战争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骑战和步战成为当时战斗的主要形式。又由于铁器制造业的发展,铁斧的质量和重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杀伤力,故斧又被军队作为主战兵器之一。至隋唐五代,斧的代表式样有凤头斧,长柯斧等。斧的刃部加厚,手柄缩短,这种斧的砍杀效果相当高。唐代诗人李白在《赠宣城赵太守锐》诗中写到“持斧佐三军,霜清天北门”之句。《旧唐书.李嗣业传》记载,李嗣业在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与安禄山的香积寺之战,李以步兵三千, 持手刀,长柯斧堵击敌兵,取得战斗的胜利。至宋元时期,斧在战场上仍然使用。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兵将领图术率领精兵一万五千余人骑达郾城,宋军名将岳飞领将士各持斧刀,上砍敌人,下斩马足,大败金兵。金将领完颜图术当时承认,“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谓”(摘于《会编.征蒙记》)。当时宋军使用的战斧有大斧,凤头斧,娥眉斧等。至元代蒙古兵使用的战斧有锚斧,镰斧。至明代时,大斧的种类有日华斧,开山斧,无敌斧,静燕俯,长柯斧等,其样式与宋斧相似。清代斧被编进十大类军器中,八骑前锋营装备了圆刃斧和直刃斧。而绿营装备的是柄长四尺的长柄斧和柄长壹尺六寸的短斧。另有每把仅壹斤重的双斧,双斧柄长仅尺余,斧刃很小,携带方便,使用灵活,很受将士的的钟爱。
【剑】 剑是古代用于劈刺格斗的兵器。又称直兵。一般为直身尖锋双刃。由首(多为圆形),柄,格,身构成,多数配剑鞘。剑和刀一样都是最为普遍使用的一种冷兵器,所以出土量大,种类繁多,包括长剑,短剑,巨剑,佩剑,曲剑,怀剑,三棱剑,刺剑,劈剑等多种。制剑的材料多以青铜,钢铁,也有做工考究的镶嵌剑,鎏金剑及玉具剑。在中国,剑始于商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常见的是一种曲柄式青铜剑。从商代至西周,在黄河和长江流域都出土了北方草原地区流行的剑,这些剑使用时以直刺为主,剑的长度很短,一般在30厘米左右,随身佩带,以防卫为主。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剑的制作及使用几乎都达到了顶峰,特别是吴,越两国,出现了一批珍贵的传世名剑,如“越王勾践”剑(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越王州名句”剑,“吴王夫差”剑(河南辉县出土),“吴王光”剑(安徽南陵县出土)等,这些剑在东周文献中也多有记载。战国时期铁剑也开始使用,锻制技术达到极高的程度,剑从原来短而厚向长而薄发展,最长者达1米多。西汉时期,盛行用剑。钢铁剑已占极大比例,但仍有少量铜剑。玉具剑也极为盛行,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尤为华美。这一时期的剑,讲究实用,除用于装饰用的剑以外,做工细而少雕琢。秦代剑的制造开始减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不再使用。至隋唐时期,佩剑之风尤为盛行。《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具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号侯,皆只佩。”唐代剑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常以来抒发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如大诗人李白少年习剑,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有:“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等剑与战争的诗句留于后人。大家都知道唐代的直刃兵器叫“唐大刀”,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已经不把剑作为实战兵器了。从宋代一直到清代,军队中剑也只是用做装饰或领导地位的象征,但不同的是,诸如武侠小说里频繁提到的一样剑在民间的使用很广泛,尤其应该提到的是道教的“七星”剑,“挂符斩妖”剑等,道教的剑都有很明显的特征。
【钺】 钺也是古代兵器或武术器械之一。钺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利用天然石料制成一面或多面的刃的生产工具,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时代。到了商代铜钺,铜斧有了大量生产,并作为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以后各朝代钺都被军队所广泛运用。《逸雅》:“钺,馘也。”钺也用于仪仗。《书经》云:“钺以金饰,王无自由之理,左杖以为仪耳。”钺的式样与斧相同,惟较斧为大。钺比斧头大三分之一,杆长一尺半。钺杆末端有钻。钺在斧头之上加有突出的短矛,长约六寸。使钺之法合斧,矛,枪三者为一体。其法除斧,矛与枪钻用法之外,还有刺,拨,点,追四法。钺有长杆之钺和短杆之钺,如八卦掌拳派所用的子午鸳鸯钺,就是一种短双武器。
【钩】 钩,古兵器之一。由戈演变而成。春秋时期,钩与戈,戟并用之。据《汉书*韩延寿传》载:“延寿又取官铜物,侯月蚀铸作刀,剑,钩。”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用法有钩,缕,掏,带,托,挑,刺,刨,挂,推,架等。演练时起伏吞吐如浪式。
【叉】 叉,又称“钢叉”。南方拳派称之为“大钯”或“三指钯”。在远古时代,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后演变为一种兵器。《纪效新书》:“凡试叉钯,先令自使,手其身手步法合一,复单人以长枪,短刀对较。能架隔长枪,刀,棍,出杀人者为熟。”叉由叉尖和叉巴两部分组成。叉尖为钢制,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后粗前尖。通体为圆形或扁平形。叉把木制或铁制,粗可盈把。按其部位可分为上把段,中段,下把段和把尖。上把段为其顶端接叉处。上把段至把中部为中段,再下为下把段。底端为把尖。叉的主要击法有转,滚,捣,搓,刺,截,拦,横,扦,捂,挑,掏,贯,拍等。
【鞭】 短兵器的一种,鞭起源比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盛行,据《左传》载:“楚旧臣伍子胥,因父兄被平王害,乃投吴,佐吴伐楚。入郢,平王已死,乃鞭荆平王之墓,以报父兄之仇。”《周礼.地官司市》亦载:“凡市人则胥吏执鞭度守门。”至隋唐五代,将士尤善使铁鞭。《中国兵器史稿》记载:“冯氏兄弟所著《金石索》,图有后梁招讨使王彦章之铁鞭或铁锏一具,长:汉尺6尺2寸强,重:清秤15斤,凡19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柄端如锤,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字色绿,似熔铜铸就者。”宋代鞭是军队的兵器种类之一。明代鞭的种类也很繁多。至清代鞭也受到了满族人的喜爱而流传较广。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之软鞭。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硬鞭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常见鞭的种类有:方节鞭,秦家鞭,尉迟恭鞭,雷神鞭,尾鞭,竹节鞭,蛇形鞭........
【锏】 锏也称简。锏因它的外形为方形有四棱,形状似简,而得其名。《武备志》载:“鞭,简,蒺藜,蒜头,皆短兵器中最短者,以力士求之,奋扬可前,足以靡三军,其制大同小异。”锏为铜或铁制之,长为四尺。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锏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两种。锏身多为正方四棱形,粗约二寸,其后粗,前端细,逐步成方锥形。锏把和锏身连接处有护手。锏把末端有手花,手花中有一孔可系丝弦或牛筋悬于手腕。锏多为双锏使用。
【锤】 锤是一种头部呈球状的打击兵器。新石器时代晚期有石锤,后来又发展为青铜锤和铁锤。《史记.魏公子列传》记有魏公子信陵君,令朱亥用40斤铁椎(椎即锤)击杀晋鄙,夺取军权的故事。锤虽非常备兵器,但历代都有使用。明军常使用绳系飞锤。清军在入关前还组建过专用铁锤的铁锤军。虽然锤的运用不是很多,但大家对于岳云等用锤的名将也应该有所耳闻。锤也非常人可以运用自如的。锤在明代禁卫军中是必备之物,因明代皇宫中所有大殿之中是禁止使用刃器的。锤在军队中也是武将不可缺少的后备兵器。现如今人们认为古代的锤既大又重是不正确的,《武经总要.器图》记载,岳云所使之双锤略大于拳,重约八十于斤。可见锤的使用不像人们想象或在戏曲中看到的那样硕大与沉重了。锤也可代表各时期的文化与艺术,现流传下来的锤多数为明清两代。明代锤常见的有骨朵,蒺藜,蒜头等多种造型,如锤上装饰或锤头出现14面体(由6个正方型面,8个正三角型面与12个角组成)的器型,则多数为清代之物。
【明清刀剑】
清代双剑
明清龙堰月刀
明末清初佩刀
明末短刀
清西北地区官刀
明代中末期戚家刀鱼皮鞘(修复)
锡克血滴子
一名锡克老人在新加坡嘉年华会表演锡克教徒传统武器“查克拉”(chakra)。查克拉的中间是圆盘,圆盘连着由绳子系成的网,网的边缘是利器。武士快速转动圆盘,然后投掷出去攻击敌人。这是锡克教徒在古代战争中的武器
中国古代战车
云梯车云梯可不是一般电影上那样一个简单的梯子,它带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多种专用攀城工具。
塞门刀车加以改进的塞门车,这样对方很难攀援,形成活动的壁垒。
塞门车守城的武器,一旦城门被撞开,这就是活动的城门。
正箱车三面带有装甲,可以用于推出去进攻了。
偏箱车戚继光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军队的战车,一侧的装甲可以作为初步的掩体。
洞屋车用于攻城的战车,侯景曾经用它和它的改进型尖头木驴攻克健康,上面抗矢石,下面可以挖掘破城。
流马源自诸葛亮的运输车,根据推测绘制。
巢车古代的装甲侦察车,用于窥伺城中动静,带有可以升降的牛皮车厢,估计是唐代出现的。
冲车诸葛亮攻击陈仓的武器,也是历代进行攻城的时候使用的重要战车,在陈仓,被郝昭用链球式磨盘所破。
春秋战车中国古代的正式战车,成员包括一个使用长兵器的武士,一名射手和一名御手。
火箭车明军野战使用的防卫车辆,一般放在军队前方使用。
炮车明代的佛朗机炮车是最早的后膛武器之一,其炮弹使用弹仓,可以迅速更换,射速比清代大炮快多了。
武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