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Tao Yuanming (365~427)
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生平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 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安帝隆安四年 (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此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测篡夺的时机。隆安五年 (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安帝元兴二年 (403),陶渊明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同年冬天,桓玄篡晋,改国号为楚,迁晋安帝于浔阳之时,他仍在家闭户高吟。元兴三年(404)刘裕入建康后被推为镇军将军、都督八州军事、徐州刺史。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是年3月曾奉刘敬宣使命赴都。8月,他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闲情赋》、《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归去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义熙十一年,当时著名的诗人颜延之,也作了江州刺史刘柳的功曹,来到浔阳,与他为邻居,同游共饮,感情很融洽。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宋文帝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病饿卧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移居二首》、《形影神三首》、《杂诗十二首》、《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赠羊长史》、《饮酒二十首》、《咏贫士七首》、《拟古九首》、《桃花源诗并记》、《述酒》、《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有会而作》、《挽歌诗三首》、《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自祭文》等篇。
创作 诗歌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内容是丰富的,其中有他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也有晚年归田以后写的《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抒情言志之作。这些题目虽不同,但内容并无严格的界限。例如萧统的《文选》里就把他的《饮酒》诗两首(“结庐在人境”、“秋菊有佳色”)改题为《杂诗》,并把《咏贫士诗》中“万族各有托”一首,《读山海经》中“孟夏草木长”一首也归入“杂持”一类之中。
陶渊明归田12年以后,写了著名的《饮酒二十首》,他把这些咏怀言志的作品题为“饮酒”诗,既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又有个性特征。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中,除四首是中年时咏行役奔波之苦而外,都是50岁以后,由中年转入老境时候的作品。
陶渊明的田园诗,包括他中年学仕时期的《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归田时期的《归园田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西田获早稻》、《下□田舍获》、《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桃花源诗并记》等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39岁那年所写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写出了他第一次参加农业劳动的体验与认识。
《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大约在晋宋易代前后,他写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篇流传千古的作品。
桃花源的故事有它的历史现实的背景。自汉末以来,国内屡经战乱,北方人民屡有聚众入山,据险避难的事。桃花源故事还有它的思想渊源。自魏晋以来,阮籍、嵇康、鲍敬言等思想家继承老庄小国寡民的观点,发展成为一种无君论。他们的乌托邦式观点,反映了小私有农民对封建剥削制度的软弱抗议。
陶渊明的田园诗,虽然有着封建士大夫的闲适情调和趣味,但其中确实有不少是接近农民的“田家语”;诗人虽然只是叙述自己劳苦生活的感受,并不代表农民说话,但是,没有劳苦生活体验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辞赋、韵文与散文 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辞赋3篇中,《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等人同类辞赋而作。
韵文5篇:《扇上画赞》以四言韵语赞荷□丈人、长沮桀溺至东汉薛孟尝、周阳□等隐居之士。《自祭文》与他的《挽歌诗》3首,都是他临终前写下的向人世告别的作品。他回顾自己一生:前半生虽然作过几次小官,但“宠非己荣,涅岂吾缁。”后半世躬耕,则“勤靡余劳,心有常闲。”所以他心安理得地说:“余今斯化,可以无恨。”结尾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是把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话略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尝尽生之艰难,对生死问题看得很清醒透彻。
散文 4篇:除《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外,《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是他为外祖父孟嘉写的传记。《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此文称为《孟嘉别传》。传里说孟嘉“行不苟合,言无夸矜”,“好酣饮,逾多不乱”等语,可见渊明性情颇受外祖父的影响。《与子俨等疏》,《宋书》、《南史》皆有收录。这大概是50岁以后一次大病中写给 4个儿子的一篇家常话,既说自己平生的个性志趣,也勉励几个不同母生的弟兄要互相友爱。他的贫困的家境,爱好自然的情趣,与坦率慈祥的个性,都跃然纸上。
(廖仲安)
王维 (?~761)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生平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表示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曾说:“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诗歌创作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山水之作如《终南山》、《华岳》描写雄伟的山岭,《汉江临泛》描绘浩瀚的江流,《山居秋暝》表现秋山雨后的清新气氛,《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等写深山之中溪涧或寺院的幽邃景象,都是脍炙人口之作。五言绝句《皇甫岳云溪杂题》5 首、《辋川集》20首是描写隐居幽胜的组诗,大多写得很精致,有如精美的绘画小幅。
描绘田园风景的诗作有《赠裴十迪》、《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田家》、《淇上田园即事》、《田园乐》等10多首,勾画了农村平凡而美丽的日常风光。王维把农家生活写得非常和平宁静,将田夫野老写成了悠闲自得的隐士式的人物,以这些诗歌表现了自己对于闲适生活的喜爱。其他一些描写隐居生活的诗篇,也常有出色的写景片断,绘出了山林田园间种种动人的风景画面。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出色诗篇。
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王维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和直接宣扬佛理的作品。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
(王运熙 杨明)
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这成为他的绝笔。死后,朋友们给他以谥号曰“靖节先生”。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诔文,这篇诔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资料。《宋书》、《晋书》、《南史》都有他的传记。
参考资料:根据网络搜集
陶渊明 http://bk.baidu.com/view/7622.htm
王维 http://bk.baidu.com/view/7485.htm
陶渊明(365—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 咏贫士 其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 饮酒 十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 拟挽歌辞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 归鸟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 饮酒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 杂诗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 命子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 饮酒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0. 劝农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1. 停云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2.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3. 和郭主簿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4. 读《山海经》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5. 饮酒 其十(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6. 拟古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7. 答庞参军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8. 命子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9. 赠长沙公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0.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1. 移居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2. 时运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3. 咏贫士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4. 饮酒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5. 责子(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6. 答庞参军 其六(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7.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8. 归园田居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9. 饮酒 十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0. 形赠神(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1. 游斜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2. 饮酒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3. 和刘柴桑(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4. 命子 其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5. 答庞参军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6. 归鸟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7.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8. 拟古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9.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0. 命子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1. 饮酒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2.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3. 读《山海经》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4. 读《山海经》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5. 饮酒 其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6. 饮酒 十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7.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8. 荣木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9. 读《山海经》 其十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0. 饮酒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1. 读《山海经》 其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2. 赠长沙公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3. 拟古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4. 杂诗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5. 饮酒 十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6. 归鸟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7. 影答形(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8. 归园田居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9. 答庞参军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0. 饮酒 十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1. 咏贫士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2.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3. 咏贫士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4. 读《山海经》 其十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5. 赠长沙公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6. 杂诗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7. 拟古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8. 饮酒 十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9. 神释(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0. 咏贫士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1. 拟古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2. 荣木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3. 止酒(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4. 杂诗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5. 归鸟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6. 连雨独饮(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7. 影答形(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8. 杂诗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9. 还旧居(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0. 和郭主簿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1. 读《山海经》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2. 拟古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3. 饮酒 其十(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4. 劝农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5.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6. 拟古 其六(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7. 咏贫士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8. 劝农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9. 停云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0. 咏二疏(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1. 归鸟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2. 咏贫士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3. 饮酒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4. 赠长沙公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5. 答庞参军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6. 杂诗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7. 时运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8. 劝农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9. 饮酒 十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00. 饮酒 十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陶渊明 Tao Yuanming (365~427)
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生平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 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颜延之说他“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安帝隆安四年 (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此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测篡夺的时机。隆安五年 (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安帝元兴二年 (403),桓玄率军东下,攻下建康,杀司马元显,自称太尉,总揽朝政,陶渊明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同年冬天,桓玄篡晋,改国号为楚,迁晋安帝于浔阳之时,他仍在家闭户高吟。元兴三年(404)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文武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伐桓玄,桓玄兵败西走,又把囚禁在浔阳的晋安帝带到江陵。刘裕入建康后被推为镇军将军、都督八州军事、徐州刺史。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是年,桓玄伏诛。义熙元年,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是年3月曾奉刘敬宣使命赴都。5月,桓玄余党告平。8月,他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闲情赋》、《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归去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如后来成为刘宋王朝权贵的殷景仁,当时即一度与他同游共话。又如当时有两个佛教信徒周续之和刘遗民也和他经常往来,好事者曾把他们三个称为“浔阳三隐”。大概因为周、刘两人的介绍,他还和当时居住在庐山东林寺的佛教著名法师慧远和尚一度成为方外之交。但他和这几个佛家信徒、法师的思想并不投合。义熙十一年,当时著名的诗人颜延之,也作了江州刺史刘柳的功曹,来到浔阳,与他为邻居,同游共饮,感情很融洽。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恭帝为零陵王,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宋文帝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病饿卧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移居二首》、《形影神三首》、《杂诗十二首》、《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赠羊长史》、《饮酒二十首》、《咏贫士七首》、《拟古九首》、《桃花源诗并记》、《述酒》、《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有会而作》、《挽歌诗三首》、《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自祭文》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