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施仁政,乱世用重典是什么意思

2024-10-27 18:11:3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意思是:太平盛世要施行宽松的政策,世道混乱时,当施严刑峻法,不惜矫枉过正,震慑作乱者,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乱世用重典中“乱世”是指中国古时各朝代社会出现凌乱及差劣局面的情况,与“盛世”相反;“重典”是指严苛的惩罚。全句指,为了整顿好社会上凌乱的局面,迫不得已唯有使用严苛的惩罚。而整体上,“乱世用重典”用于社会上的定义为,透过严苛的法律效果惩罚犯罪,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乱世用重典,强调透过威吓的法律制度来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但是那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而且过度地依赖法律制度,代表一厢情愿地认为法律制度不会有缺失、不会有疏误的可能,当警察抓错人、法官误判、冤狱发生的时候,透过重典只不过是凸显政府治理社会的失责,并且使得冤狱变成难以挽回的遗憾。


扩展资料:

盛世施仁政典型人物: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在古代,执政者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民惟邦本”,简称“民本”。用今天的话来说叫“执政为民”。以这种思想来治理国家,被称为“民本模式”,代表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最有“民本意识”,他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李世民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他常提荀子的观点:“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曾认真研究了朝代兴迭规律。据《贞观政要·仁义》,李世民称,“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李世民的“民本模式”,就是借“仁义为治”实现的,表现为“宽律令”,具体操作分为礼刑并用、简约画一、宽仁慎刑三个层面。《唐六典·尚书刑部》注记,李世民指示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臣僚重新审订刑律条款,尤控死刑,他强调“死者不可复生”,要求“用法务在宽简”,所以唐律“比卉死刑,殆除其半”。为防错杀,李世民要求死刑案都要报中央,再三复核。

最能说明李世民“宽刑”的,是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发生的一件事。当年十二月,他在查阅死刑案件时,出于怜悯,下令将390名死囚全部放回家过年,来年秋再回长安就死。第二年死囚一个不少回来了,李世民很感动,干脆将这些死囚全部赦免。

李世民选贤任能、纳谏如流、赏罚分明,其治国模式成效斐然。执政几年后,便“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贞观四年,全国被判死刑的仅29人。李世民在位年号为“贞观”,故史家赞誉李世民的治国模式为“贞观之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治国模式

回答2:

意思是:太平盛世要施行宽松的政策,世道混乱时,当施严刑峻法,不惜矫枉过正,震慑作乱者,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也就是说没有一成不变永远正确的治世方略,统治者要根据社会现实对症下药,有针对性选用施政纲领。

“乱世用重典”,“乱世”是指中国古时各朝代社会出现凌乱及差劣局面的情况,与“盛世”相反;“重典”是指严苛的惩罚。全句指,为了整顿好社会上凌乱的局面,迫不得已唯有使用严苛的惩罚。而整体上,“乱世用重典”用于社会上的定义为,透过严苛的法律效果惩罚犯罪,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扩展资料:

重典治国典型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以元亡为殷鉴,提出“重典治国”。朱元璋的“重典治国”,尤以“治吏”为先,严立法禁以治贪官,规定“官吏贪赃六十两银以上者,枭首示众。地方官危害百姓的,允许当地百姓绑缚赴京陈诉”。

这种严法整饬,重刑赃吏,对于改善明初的政治,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贪官和赃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重典饬治,固可收一时之效,却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回答3:

盛世施仁政,圣道怀柔致远,德也;
乱世用重典,王道杀伐震慑,法也。
德正本,法治标,德法皆仁,标本兼治,天下太平也。

浅白地说,就是太平盛世要施行宽松的政策,行仁道,施教化,可使四方来朝;
世道混乱时,当施严刑峻法,不惜矫枉过正,震慑作乱者,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中心思想是没有一成不变永远正确的治世方略,统治者要根据社会现实对症下药,有针对性选用施政纲领。

回答4:

就是在国家比较强盛,从经济政治文化层面都有相当大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称之为盛世,这个时候,应实施仁政,以德治国,方能安民心,报万世基业;当国家处于战争时期..一切都陷入混乱的时候,应实行严刑峻法,约束百姓的行为,用严格的军纪,保证军队的战斗能力..从而使国家能在乱世中得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