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2001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为重点。对于小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家长素质普遍不高,社会和家庭环境都比较复杂,家庭条件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管,有的父母尚且能早出晚归,对孩子还能起到一点督促的作用,而更多的父母都是长期在外,对孩子的管理是鞭长莫及,最多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孩子的习惯表现和学习状况,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再想改正就难了。我们认识到好习惯的培养关系着学生一生的幸福,当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养成好习惯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而,我们做了“农村学校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这一课题,通过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有效地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改善班级面貌,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行为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由于习惯实际上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某种动作的一种需要,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习惯只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易言之,习惯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定的刺激情景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连锁系统。这样,当个体在同样的刺激情景作用下时,条件反射的连锁系统就会自动地出现,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或自动地进行同样的有关动作。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 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了良好行为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2、目前学校实际情况:
我校学生家长较多是农村进城的打工者,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普遍较低,工作忙,教育孩子力不从心,难以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不少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许多不良习惯,由于从小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1、做事粗心大意、拖拉,缺乏主动性,应付的成分太多;2、不使用文明用语,缺乏真正的责任意识,凡事敷衍了事;3、做事目的不明确,没有紧迫感,缺少认真倾听的习惯;4、不善于动脑,盲目听信教师和同学,缺少个性;5、不善于和同学们沟通,缺乏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6、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朗读背诵、课外阅读的习惯;7、学习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 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康的发展,同时导致教学效率低,老师教育工作被动。
这些问题必须分析矫正,否则,会耽误孩子们一生。课题组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展开调查研究,挖掘根源、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促进家长行为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
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积累,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没有家庭教育氛围和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这要求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体验,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儿童在成长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实现以下目标
1.育人目标:实验老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寻找到更广阔、更灵活、更有规律的育人途径,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生存、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目标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
2.管理目标:经过实验老师的努力,总结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并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对策;
3.教学目标。经过实验老师的研究探索出高质量、高效益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培育的新途径;
4.科研目标: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验老师要为丰富学习科学理论添加新的内容,并通过研究,提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相结合,为学校教育实际工作和家庭教育服务。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结合实际情况,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1月
1、成立学校中心课题组,召开课题组会议;
2、查阅资料、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制定“农村学校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7月
1、设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问卷调查表。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对各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状况作出评价。
2、班会:“好习惯从我做起”学生交流会。
3、开展了“告别不良行为习惯,争做文明好少年 ”全体学生签名活动;
4、召开家长学校会议,进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指导,并进行经验交流;
5、在全校征集“文明行为规范童谣”,编制我校文明规范童谣。
6、对课题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一次,及时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7、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8、对家长进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研究”后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9、教师撰写“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小故事或教育反思。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
课题的总结阶段,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系统研究成果专集,撰写结题报告;进行课题材料的整理汇总,形成案例、经验材料、研究随笔、论文等成果,接受专家鉴定。
五、课题实施原则
1.坚持整体性原则: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教师对学生的课内外的要求看作一个整体。教师要处理好养成习惯与教师的要求之间的关系。这是培养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和保证。
2.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使命。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人人参与,多形式、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3.坚持双向发展的原则:教师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学校领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这样才有说服力和教育力,这样才能达到学生、教师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4.坚持全面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个总的要求,但学生的年龄不同,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不同,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全面要求,又要有灵活性。
5.坚持自主性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最终的落脚点在学生身上,所以广大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心情愉快地做好第一件事,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6.坚持三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仅仅是广大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家长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各学校一定要利用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向社会宣传,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的发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合力作用。
7.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搞突击、搞运动、搞形式的做法都是违背规律的。在实施过程中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渗透于各年级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之中,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收集统计,收集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挖掘根源,查找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结合学生、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制定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措施。课题研究的难点是如何转变家长行为习惯、转变观念,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具体措施有:
1、学科渗透
紧紧抓住各科课堂教学这一习惯培养的主要途径,把习惯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思品中的“待人要宽容”,语文学科的“给予是快乐的”,数学学科中的关于爱心捐款的应用题,美术学科中的欣赏《开国大典》的作品等,这补充了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明确了习惯培养的内容,理解了文明行为的概念,并且能实实在在地做好。
2、行为实践
学生的每一项文明行为初步形成后,常常是容易反复的。一个教育目标要达到目的,设计学生实践活动是至关系要的。我校开展了“告别不良行为习惯,争做文明好少年 ”全体学生签名活动,让全校学生从内心深处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下定决心付诸行动;安排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内化为行为。每个主题活动都要精心组织,一般都要经过“准备——实践——感悟——展示”这四个环节,使养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给学生以全新而深刻的印象,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真正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3、评价反思
根据小学生行为易反复的特点,学校以班为单位开展了纪律、举止文明等项内容的评比,并让家长参与进来,文明做了《家长的话》后期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发现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家长在评价孩子的同时,必然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品行、学习的现状,很好的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进行动态评价和监督。
4、家校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保持连续性、一致性,就必须加强家校联系。学校成立有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会议等发挥其引导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学生的表现上坚持做到沟通家长,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学校班班有“家校联系本”,每周与家庭联系沟通,定期将班级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工作向家长通报。
5、自我教育与评价激励相结合
中高年级小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最终取决于相应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我十分强调良好的班集体建设,注重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培养习惯,班班进行《成长的足迹》学生日记选,每周评选文明班级,每月评选一次校园文明之星。
①在集体中认识自己和他人
我十分强调让学生在集体中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将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规范比较,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认识别人,学会在集体中与人相处,要学生发现集体中每个人的闪光点,是尊重别人,宽容待人。
②在集体活动中磨炼自我
我在班级中开展“值日班长制”,这一天,早检时间、广播操总结、课外活动等,都得值日班长负责。学生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③重视评价激励作用。
对学生习惯养成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从评价对象本身出发,良好的把握评价目标,有效利用评价手段,除了解以外,还要兼顾到来自学生自身、学生之间、社会家庭的评价,防止出现评价主体的局限性,我所选择的实验班每周一张的学生日常行为卡,每月一期的家校联系卡,卡上有学生自评、教师评、家长对学校的建议等内容。
6、过程引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更容易接受真理,增强体验,磨炼意志,规范行为,形成信念,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更符合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规律,所以我认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道理,促进文明行为的内化。为此,我联合少先队将养成教育向社区延伸,在实验班成立假日小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整个社会。组织学生在双休日走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学生用一种全新的观念看待自己和他人,及时矫正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开展“爱心”系列活动:举行“炎黄子孙孝敬父母”演讲会,开展“孝敬长辈 关心他人”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做到“五个一”(给父母烧一个菜、洗一次脚、端一次茶、捶一次背、介绍一种健身的方法),让学生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做一些事,尽到孝心。由于该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操作性强,孩子们纷纷响应,并从中受到了教育,在活动中寻找到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人的精神和价值,也知道了生活的艰辛,钱的来之不易,使爱的暖流传遍校园。在德育活动中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认识
1、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提高了
实施课题的研究以来,我们自觉认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有关材料,与此课题相关的各科老师交流心得体会,认真撰写论文、 案例、随笔、感悟心得。在交流和学习中,教师们不断拓宽对养成教育的内涵的理解,探索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与训练形式和方法,既有静态的晓之以理,又有动态的品德践行,注重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有计划,有重点地反复训练,抓细抓实,达到认知、践行交互提升。
2、家长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丰富了
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与家长一起探讨了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的方法、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了。将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家庭美德、生命教育、诚信教育融入到了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创建家校互动的教育模式。在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中,家长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故事渲染、案例分析、亲身实践等形式培养教育学生,让每个孩子懂得感恩,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3、家长教育观念转变了
通过该课题的实践和研究,家长形成了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亲子之间得到了沟通,家长普遍重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情感的支持,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产生强烈而深刻的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形成。
八、研究成效
课题研究一年来,学校对全校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培养,课题研究工作的扎实开展,使学生在好习惯的养成上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督促、学生的自我管理下,养成如下习惯:
1、做事认真负责、有主动性,自觉参与各项活动;
2、在公共场合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主动捡起地面对垃圾,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
3、开始使用文明用语,有了认真倾听的习惯;
4、在家里能够主动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5、善于和同学们沟通,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6、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和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7、养成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树立了较强的自信心……。
九、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我校学生在好习惯的养成方面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然有不足,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一)存在问题:
1、实验教师参与德育科研的主动性还需加强,科研能力需提升。
2、缺乏专家指导,课题进展有点慢。
3、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还需规范,努力变他律为自律。
(二)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力度,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教师通过德育课题研究,提升育人水平。
2、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要有一定时间作保证,争取让课题内容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3、继续开发德育资源,争取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取得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变他律为自律。
我们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石穿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1、学习上进行养成教育
2、活动中进行养成教育
3、生活中进行养成教育
4、让学生自觉地相互评价,使他律向自律转换
百度文库有一篇文章,挺不错的,你可以搜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