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家庭的影响,杜甫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年青时便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谷淳②的志向,他接受的主要是儒家的“仁政”“民本”的思想。因此,他所持的是儒家积极入世,用时济世的积极思想。而儒家中的“忠君”思想又是封建伦理的纲常之根本,因此忠君的思想也是在他思想中根深蒂固。所以,杜甫的爱国思想中又经常夹杂着忠君的思想,他把君王看成是社稷的化身,把“得君”作为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把振兴国家、改善人民生活、实现自身理想的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也就有了“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以及“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壮游》)的诗句。爱国与忠君结合在了一起时,有时出于爱民悯时,他会揭露残酷的苛政重赋;出于忠君忧国时,他又会勉励百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这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当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绝不会只是有简单的忠君思想,更为主要的是对国家社稷安危、民生疾苦的关心忧虑。
辅佐君主使他贤明在尧舜之上,让民风恢复到昔日的淳朴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