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山是宋朝时期吴地,也就是今苏州一带的人。
而“名落孙山”这个成语典故出自于宋朝范公偁的《过庭录》,在这个故事中,孙山是一个能言善辩的才子,有一次孙山外出参加举人考试,一位同乡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孙山,让孙山带其同行考试。后来考试结果出来了,同乡的那个儿子没有考上,孙山考上了只是名次只在榜单之末,他便先回乡了。回乡以后,同乡人向孙山问起自己儿子的情况,在这种尴尬的情况,孙山不好直言他的儿子落榜了,只好说他自己的名字“孙山”在那榜单的最后面,而那位同乡的儿子的名次在“孙山”的后面。言下之意是他的儿子没能上榜,但是话语委婉了很多,体现出了孙山的思维敏捷和言辞机智。
所以“名落孙山”最初是指那位同乡人的儿子的考试名次在“孙山”的后面,后来就引申为参加考试没有被录取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