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痛骂曹操的是祢衡,他最后的结局是被黄祖杀死。
一、《三国演义》中的祢衡:
《三国演义》有抑曹(操)扬刘(备)的意思, 罗贯中并没有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书写故事,整个《三国演义》都充满了对曹操的批判。罗贯中先生自己是明朝人,不能回到离他远去的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去痛骂自己很不喜欢的曹操,于是就借这位祢衡先生的口,对曹操进行了无情的辱骂。这其实并不是罗贯中有意要栽赃给祢衡,而是这位祢先生确实当时骂过曹操,只是他没有罗先生骂得那么狠罢了。在罗贯中笔下,祢衡大出了一回风头,骂的曹操体无完肤,七窍生烟,一下使得他的“光辉形象”升上了天。他也因此成了“正义”的化身,不畏权贵的英雄,也因此成了很多人赞扬的对象。
二、祢衡简介:
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德州临邑德平镇)人。个性恃才傲物.和孔融交好。孔融著有《荐祢衡表》,向曹操推荐祢衡,但是祢衡称病不肯去,曹操封他为鼓手,想要羞辱祢衡,却反而被祢衡裸身击鼓而羞辱。后来祢衡骂曹操,曹操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去给江夏太守黄祖,最后因为和黄祖言语冲突而被杀,时年二十六岁。黄祖对杀害祢衡一事感到十分后悔,便将其加以厚葬。
你说的是陈琳。 陈琳,字孔璋,建安七子之一,虽骂曹操但曹操爱其才而不咎。最后病死。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曹操确实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找了一个文人,叫做陈琳,起草一篇檄文。什么叫檄文呢,就是声讨书,因为古代作战他讲究师出有名,就是你要打谁谁谁你总要有个名目,有了名目以后你这个军队才叫做正义之师,袁绍就请陈琳写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哪骂起呢,从曹操的祖宗骂起,这实在说起来是在中国文化当中一种很不好的东西,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父母亲,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祖宗八代,动不动就是怎么你祖宗八代,这是不好的一个传统,陈琳也是这样。那么后来袁绍打败了,陈琳做了俘虏,下面人把陈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骂我就算了嘛,你骂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没得罪你,不好吧!陈琳说,对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吧。陈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操是很宽容的。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当曹操见到陈琳时,见其仪表不俗,怜其才,仍让他做从事
才使的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但真正历史里的曹操,个人认为是个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三国演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