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不议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两种观点从古到今也没论清楚,只是各家自持观点而已。
原文: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人与动物究竟有多大的差别呢?似乎不太大。动物在饥饿的时候,知道找食物吃;在冷的时候,知道找地方藏身避寒;也知道逃避天敌攻击,保护自己和同类。这就说明动物同我们人一样有知觉和感觉,它也是有情。有知觉与感觉,这是所有有情最基本的特点。
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何处呢?人有智慧、有觉悟,智慧与觉悟是人最超胜之处。动物的智慧与觉悟无法与人相比,动物的所有行为基本上是本能反应。
动物也能够做事情:几千只蚂蚁能够大规模有组织地搬家,蜜蜂的群体生活有分工合作,燕子、鸽子飞出去都很整齐,鸭子在河中游泳都排成队列,它们都有团队精神,能够互相依靠。但它们解决的问题很有限,更多的状况下仍是被动无奈的,只能任人宰割。
它们是畜生,堕在三恶道,本来就是在痛苦的果报当中,无力自拔,因为没有智慧,不能觉悟。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或有菩萨,观畜生道而为恐怖,傍生界中受愚痴报,经无量劫难出离故。”
如果我们没有智慧,不能觉悟,与动物就没什么差别。如果只会吃饭睡觉,就与畜类无别了。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
那么,人的智慧和觉悟表现在哪里呢?儒家讲“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对内提升自己的德行,条件具足时再推己及人,治国平天下,这是他们的人生观。事实上能够做到治国平天下、当皇帝做宰相的只是个别,大多数人无法做到,
但他们追求内在生命的提升、圆成自身道德的努力的确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论语·学而篇》中谈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就把人生少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的意义都讲了出来。
扩展资料: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是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朝花夕拾
意思是:何必分那么清楚,人也不见得就那么高级。人的“堕落”是动物界不存在的,是人类专属的。
原文: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
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
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
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扩展资料: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
参考资料:
朝花夕拾-百度百科
人禽之辨
(“人禽之辨”是孟子性善论体系的起点,对“人禽之辨”的理解关涉到对孟子性善论之“性”的真实含义的把握。“人禽之辨”突出地表现于孟子与告子在《孟子·告子上》中的一段辩论中。一般的观点据此认为孟子论“性”,区分了自然本性和道德性,而孟子是以后者论人之“性”,但对于前者,孟子并不排斥。因而,似乎可以说,在自然本性上,人与禽兽是相同的;而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在于道德性,人可以被定义为道德的动物。但这种理解是不符合孟子的本意的。 孟子从人之真实存在出发主张“性善”,人禽之别贯穿其中。一方面,孟子主张人具有先天的价值根源——“本心”,其直接、当下的呈显即为“四端”,“四端”是人内在的“不安、不忍”等情感,此“不安、不忍”之情,已经超越了人之利欲计较而本然地指向于善。因为它是人所本有,人人皆有的,所以是人之善性的本根;因为它只是内在的驱动力量,并未有实际的道德行为,只是萌芽和起点,因而德性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在环境的逼迫或者物欲的引诱之下,人的“本心”会被遮蔽,但是绝对不会泯灭,人只要试着去反思那本具的善心,便可以实证自己的价值根源。)
上面带括号部分主要解析“人禽之辨”的出处,以及主要的含义。
不议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两种观点从古到今也没论清楚,只是各家自持观点而已。
鲁迅先生说: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言外之意,何必分那么清楚,人也不见得就那么高级。人的“堕落”是动物界不存在的,是人类专属的。
很多人类,还不如动物有趣,你看动物园里的猴子,搔首弄姿博人一笑,总能想方设法从游客那里获得吃食,而很多人类不但不制造欢乐,还总是希望他人比自己过的惨,比如“落尽下石”这个成语就充分说明了人性的恶意!
他人落井(这里的井是指陷阱,意为十分险恶困难的局面),不但不施救,还推对方一把,再扔一块大石头下去,唯恐对方不够惨,不会死。
还有一些人,总有数不清的抱怨,从早到晚都是别人不好、社会不公、活着没意思,试问你有没有咨询过身边的人,他们和你在一起的“用户体验”如何?你说出来的每一句话对他们也是有影响的,假如你快乐,别人也能感受到愉悦,你天天抱怨,别人就天天被你冲击。
活着没意思,可以选择不活着!如果你并非真的不想活,而只是希望对别人无所顾忌地倾倒“垃圾(负能量)”,总有一天这些人也会意识到你只是个垃圾桶而已。你表面再怎么光鲜靓丽,本质是不会变的。差别就是:看上去外观过的去的垃圾桶,or,丑陋的垃圾桶。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变成垃圾桶,而这样的人群正在年轻化,这其实是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一旦形成气候,影响还是很深远的。比如与每一个垃圾桶有关的人,十个是肯定有的(包括父母、亲属、朋友、同学、同事),那么这些人都会受到垃圾桶的直接影响,还有一种,就是在网络上,或像微信这样的平台上发表言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阻隔这样的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明辨是非,辨识出他们是垃圾桶,有些人甚至会认同并进一步被洗脑。
长期受垃圾桶影响的后遗症就是,可能会“类垃圾桶”化,或者也变成一个垃圾桶。而这样的人如果培育下一代呢?或者从事教育工作呢?
多米诺骨牌倒下的那一刻,每一个人都在现象之中,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每一个人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对他人,对社会都是有责任的,不要小看自己说出的每句话,也不要不把他人当人。
人亦如此,禽亦如此,何必分得如此清楚,在某些地方也许人还不如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