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区别(乱答者勿进!!)

2025-04-08 11:56:1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划分,不是根据最外层电子数,而是根据元素的电负性。

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被称作元素的电负性。
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反之,电负性数值越小。

一般来说,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至于最外层电子数的问题,不过是在划分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后,看着元素周期表总结出来的一个大致规律,存在反例不足为奇,因为金属和非金属本来就不是根据这个划分的。

电负性表你可以百度百科“电负性”,里面的第一幅图(可点击查看大图)就是,里面可以看到每种元素的电负性(鲍林标度的电负性)

回答2:

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成正价、非金属元素容易得到电子成负价
碳和硅可以得到电子成负四价、也可以失去电子成正四价

回答3:

你很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你老师讲的只是一部分情况。从元素周期表上来看,从上往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即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加,核电子对最外层的电子的吸引力增加,导致了有些最外层电子大于4的是金属。从左往右看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而B又在第二周期,导致显非金属性,又例如氢一样。
愚见,望你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