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先做一个积极的暂停吧。失控的时候,想吼叫的时候,请离开现场。
脾气上来是本能,把脾气压下去是本事。想一想吼叫后的后果,母慈子孝变成鸡飞狗跳,堪比车祸现场,然而事态依然如故,反而还拖延了无效时间,还伤害了亲子关系,得不偿失。
所以,避开怒火中烧的那一分钟,赶快离开,给自己的情绪叫“暂停”,可以下楼去散个步,可以去练个书法,可以听首音乐,总之,放松心情,远离熊孩子是为上策。
2、离开后问问自己,刚才让自己失控的事情真的有那么要紧吗?因为不清楚该题具体的事情,那就建议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有时候可能是一时钻牛角尖,想通了就海阔天空了。最后再问问自己,吼叫真能解决问题吗?冷静下来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
3、 情绪稳定了,也从孩子角度分析了,接下来解决问题。
这个时候足够冷静了,可以再去和孩子好好谈谈,当然也可以留待第二天。谈话的目的是搞清楚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的真实原因,比如是不是需要你的帮助,遇到什么困难了没有。
要知道你的和颜悦色,是给孩子很大的鼓励。其实,孩子心里也许正在忐忑不安呢。给孩子一个橄榄枝,他会飞快地接住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和孩子聊一聊,听听他怎么说,再考虑你应该提供什么帮助。
4、要知道关系是先于教育的,良好的情绪管理更能让父母沉下心来思考和面对问题。如果非打即骂,长此以往,除了逼孩子关上自己的那扇心门外,没有任何积极的影响。
更多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半夏手札。
教育孩子时情绪失控,过后又后悔怎么办?
父母对待孩子应该是不带敌意的坚持和不带诱惑的深情。
管理情绪,强化自我观察和训练,平衡爱和权威。
3月15号我们邀请到了从业十一年的心理咨询师,三个孩子的妈妈,包新宇老师,她分享的话题是《得益终生的情绪管理系统》,帮助夹在事业和家庭中的年轻父母,如何优雅坚韧地保持人生天平的均衡,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平和地与孩子,与自己,与家人朋友相处。
今天我们就把节目的精华内容整理如下,希望让更多的宝爸宝妈们看到,学习!
Q:教育孩子时情绪失控,过后又后悔怎么办?
A:情绪失控不可避免,需要慢慢调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进行一个仪式化的充电过程。
比如,我们可以在每天早晚各做一次腹式深呼吸。
第二,要养成自我觉察的习惯。
情绪失控后,要反思为什么这样的情境会激起我这样的情绪反应?我的行为动机是什么?孩子给我的什么样的反馈?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负面的影响,那么在情绪爆发之前就会提醒自己控制。
第三,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的“刻意练习”。
研究发现,任何一种行为累计200小时以上就可以形成一种习惯。我们可以从坚持这四点做起:
1、每周做四次情绪管理日志,可以做成一个表格,里面记录情绪状态、引发的情境、内心的需求、当时的反应、事后的反思、采取的行动、对方的反馈、下一轮的调整,都记下来。
2、每天做一个复盘,反思当天的进步和那些做的不够的地方。
3、回避那些无效社交,不去看负能量朋友的社交圈 ,不做无谓的争论和争执。
4、跟充满正能量的人多请教、多交流。
第四,善于对孩子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类。
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是有迹可循的。
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本质是父母的自律问题。
要反思作为父母自己的自律问题是否做到位了,如果没有做到位,孩子在吃、喝、拉、撒、外出游玩、餐桌礼仪都会出现问题。
如果父母重视自己在生活中的自律问题,孩子的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Q:教育孩子时如何平衡爱和权威?
A:心理学家科胡特曾经说过,父母对待孩子应该是不带敌意的坚持和不带诱惑的深情。
不带敌意的坚持:
在对孩子的教养过程中,父母通常都是情绪化的。
父母跟孩子发生冲突时,并不完全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本身,更多的是其他深层次的原因。
比如,父母对于幼年回忆的不愉快的负面体验、对于未知的恐惧、对于家长权威丧失的焦虑等等。
这些东西慢慢积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隐形的“火药桶”,孩子的行为就像一根导火索,不知何时就会引爆。
作为父母,应该把这些“隐形的火药”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把这些无意识的敌意、恨意化解掉,就会减少在孩子教养过程中的情绪。
具体地说,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讨,提前设立好实施管教的原则,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可以实施管教的,并要坚持原则。
比如,安全是不可以谈判的,既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伤害他人。
当孩子触犯这一点时,就必须进行管教,父母也应该因为自己的监护疏忽而受到处罚,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公平。
不带诱惑的深情:
父母自认为对孩子的爱是深沉的,其实对孩子的爱通常是有条件的,是有局限的,是自私的爱,是盲目的爱,是狭隘的爱。
父母希望孩子能像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孩子的行为能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著名诗人纪伯伦在《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子女》中写到“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你虽有不舍,也要拼尽全力让弓弯曲,让箭在未来之路上自由飞翔。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包容孩子,尊重孩子,父母的爱应该兼具无条件接纳的柔情和前瞻性的坚忍,应该爱和权威并施,这样才能掌握和孩子幸福相处的钥匙。
Q:夫妻感情不和,婆媳关系紧张,为了孩子是否要把婚姻坚持下去?
A:婚姻能否持续下去,首先要确定你的配偶是否是一个可持续成长的个体。
这跟人生起点和物质条件无关,重点要看他是否跟你提供了一种人生能够持续成长的可能性,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有责任的担当,一种对婚姻负责的意识,如果这几项都没有,那么就该考虑下是否应该为你的人生及时止损。
Q:孩子对精神状态不好的老人发脾气?
A:首先,父母要认识到,0-9岁的孩子处于道德发展阶段的前习俗水平阶段,也就是他律期。
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他的道德观念行为完全以老师或者成人的奖励和惩罚为准则,没有形成道德认识,因此家长要放低预期。
其次,孩子体现出来的情绪反应,通常是父母情绪的映射。
父母要反思一下,自己对老人的态度会不会偶尔有不耐烦的表露,被孩子体察到了。
父母要观察记录下孩子在何种情况下会对老人着急,分析其原因。
孩子对老人发脾气是不是由于老人没有领会孩子的意图?还是老人干预过多,束缚了孩子?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有问题,孩子希望通过惹老人生气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此外,父母要记录下孩子对老人有礼貌的地方,及时表扬鼓励孩子。
总之,父母要自己以身作则,照顾老人。
身教大于言教,父母做得好,孩子自然会模仿,不需要父母的反复提醒和强调。
有时,父母的反复强调会引起孩子的反叛。
Q:孩子在遇到刺激性情境时无法控制情绪,家长如何引导?
A:首先,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知道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
据心理学统计,两岁到学龄前孩子由于大脑发育还不成熟,他们每天的哭闹时间平均是一个小时。
作为父母不要被孩子情绪牵动,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是要对他的情绪负责的,他不开心,父母也要不开心,这样孩子长大后,会把这种情绪转移到他的亲密伙伴或者配偶身上。
现在所谓的“公主病”就属于从小把自己的情绪跟父母粘在一起,没有做好分割,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其次,在孩子情绪反应大时,给孩子一个拥抱,帮助孩子冷静下来,再寻找孩子情绪激动的原因。
父母可以通过跟孩子聊天(7岁之前的孩子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能回答为什么,因此父母在聊天时要注意用引导的方式提问)
比如,“你生气是因为某某原因吗”,“下次妈妈注意好吗”等等,把聊天结果记录下来,寻找规律。
另外,还可以跟孩子一起阅读有关情绪管理的绘本,引起孩子的共鸣,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Q:对孩子的教导家人不配合,感到孤立无援,怎么办?
A:要做好角色定位。在家庭中,女性更适合做教育、引导孩子的工作。
孩子5岁之前人格建立的关键期,母亲起的作用更大。
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把少数暖心爸爸的事例强加到自己老公身上。
不要对老公挑剔,要多理解他在外工作的不易、包容他对照顾家庭的疏忽,对他偶尔的照顾、陪伴孩子游戏、睡觉要多感恩。
要善于自我开导。把感到的压力、负担,都看做是自我成长的机会,之所以感到压力、吃力,是因为我们再进步,在成长。
此外,还要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
很多家长都有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那种心情,恨不得直接打他一顿才能解气。但问题是我们不能这么做。那么,有没有好办法可以缓解呢?
首先,不要在盛怒之下管教孩子。人在情绪失控的时候说出来的话是很伤人的,我们会数落孩子所有的不是,将他的自尊驳斥得体无完肤。这其实是不利于管教孩子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我们说什么,孩子也听不进去。
所以,当我们觉得自己快要被气炸的时候,不妨离开一会儿,让自己先冷静一下。有人说,可以在心里默念几次“是亲生的,是亲生的”,虽然调侃的有意味在,但确实也是个控制情绪的方法。
其次,我们也要反思,到底是孩子做错了,还是没按照我们的意思来,所以我们会生气。
这两种是有区别的。如果孩子做错了还不改正,不道歉,那么这就是孩子的问题;如果孩子只是不愿意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做事,我们就生气发脾气的话,那就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在育儿的时候有一个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控制欲太强了。我们说什么,孩子就要照做,我们不允许孩子提出反对意见。
其实,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而不是直接否决。如果他的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可以给他提建议,但不要直接训斥孩子。因为,如果我们不尊重他,他就会固执地唱反调,这对于改正错误是没有什么用的。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看到熊孩子的各种调皮、捣乱、任性、不听话等难免会情绪失控,想要教育教育孩子。在心中默念"亲生的"这句咒语也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有效,那应该怎么办呢?
1.了解自己情绪背后的原因
父母首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失控,如果爆发出来,对孩子大吼大叫之后,孩子接收到的是什么?自己的情绪发火要起到什么目的?
显然,父母发火多数是想要让孩子听话,可是当自己情绪失控的时候,对孩子来说,他们体会到的就是惊吓,感觉到自己糟透了,感觉父母不爱我了。这种感觉是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的。有研究表明,小时候经常被吼叫的孩子,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
所以,一定要考虑到这样的后果,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就想到这个后果,为了孩子,你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的。
2-万一情绪失控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对孩子真诚的道歉。道歉不是对孩子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而是真正的道歉,请孩子原谅自己的情绪失控,并且想出补救的措施。
其次,我们要和孩子共同商讨下次发生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如何采取更好的办法解决。
3-通过打卡的方式解决情绪失控的问题
如果情绪失控这个问题会困扰你,那么你可以刻意地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比如做一个21天不吼叫的打卡计划,记录自己今天是否吼叫、吼叫的原因,或者没吼叫的原因自己思考过程,给自己未来做参考。记录思考过程的这一步对控制情绪是非常有帮助的,希望你可以试一试,
这几年北京的冬天太好过了,几乎没有认真冷过。
太和煦的天气,也让人厌倦。生活需要变化,需要刺激,哪怕这刺激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体验,也是必须的。由此,我想到了对孩子的教育。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困惑:“我给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太温和了呢?”
有时候妈妈千言万语,说的口干舌燥,却抵不上爸爸的一声大吼。
说得太多,就成了唐僧,再好的道理也没有力度了。
教育固然不能简单粗暴,但也不能太软弱。
以母亲为主的家庭教育,往往是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孩子从母亲身上学到的,也往往是理想多于现实。
从这个角度看,父亲——现实而强有力的父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亲作为雄性,本身就是力量和秩序的象征,是一个家庭的保护者,也是孩子社会生活的引导者。
如果父亲过于温和,则意味着某种软弱,是意志力缺乏的表现。
而如果孩子感觉父亲不是强有力的,甚至是不被重视、受人欺负的,孩子心里就没有安全感和自豪感,甚至生出耻辱和自卑,哪怕他所感受到的父亲之“弱”,也许并非事实。
这就是有的父母虽然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反而怨气很大,并不感恩的原因。
因为他很可能内心里对父母失望,并且把自己在别处所受的委屈都归因于父母的“软弱”。
尊重孩子体现在理解和善意的言行上,而不是纵容孩子
过于温和的父亲,不一定能赢得孩子尊重,也不一定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当然,在有些家庭,温和的是父亲,强有力的是母亲。但无论是谁,一个家庭中总要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为整个家庭提供力量的支撑。
在大多数家庭中,教育孩子的工作是由母亲担当的。
相对来说,母亲往往会比较温和。但母亲的温和实际上是把孩子推到风口浪尖。
她如果从不强硬地要求孩子,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孩子必须自律,靠自己的力量达到目标;二是孩子经不住诱惑,管不住自己,却又没有外力来强有力地约束他,于是涣散下去,沉沦下去。 后一种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实际上,孩子自己也不愿意沉沦,所以当他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往往会希望有一种力量来替自己作主,来强迫自己步入正轨。
这也是孩子一方面痛恨家长夺去自己的自由,一方面又渴望有一个严厉的家长来帮助自己往上走的原因。
父母要有自己的权威,尊重孩子是体现在对孩子的理解和善意的言行上,而不是纵容孩子,明知孩子在往下滑而不去阻止和帮助。
所以,妈妈们不必为偶尔的情绪失控而自责,这是人的正常反应,孩子是能够承受的,危害没你想的那么大,甚至还有好处。
同样,过于温和的教育不可取,家庭中确实需要有个强有力的人来阻止孩子可能出现的沉沦,这个人的存在,就是孩子信心的支撑。
来源:现代教育报。作者:鲁稚。
微信公众号 【娟子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