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肠粉有上百年历史了,一直是成都名小吃之一哦,最正宗的当属朱记了,不过朱记的商标在几年前被人抢注的,现在好像还在争议。所以现在成都和双流的朱记肥肠粉大多改名为朱锦记了,记得注意识别哈。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米粉的历史;2、肥肠的历史;3、肥肠粉的历史。下试言之。
米粉的产生据传是两晋时汉人南迁,因怀念北方的面条,因此以稻米取代麦榨条而吃,根据《新竹市志》上的记载:“五胡乱华,华人南迁闽浙时,仍以稻米榨条而食,即当今之米粉也”。这种说法当不可信。考虑到面条大约源于东汉,米粉很可能是在东汉至魏晋的时候由饭稻的南方人所发明的,它的出现有可能是受到面条的启发。
至于肥肠,齐民要术里有一种羹叫羊盘肠,是一种把羊肠灌血并切成短段的食物。它被认为是“南人”的食物。因而中国人对肠的利用最初可能是只是在于用肠衣灌制香肠,直接食用大肠的习惯可能比较晚。又中国到了宋代才开始普遍用油来进行烹饪,之前大多只是用水煮而已,从爆炒肥肠现在这一流行的菜式来看,估计大肠的食用要到宋时才开始流行。
当然,以上基本上只是推测而已。基于以上的猜想,估计在米粉中加入肥肠的做法很可能到宋代以后才在南方地区开始出现。明清时期留下的菜谱应有不少,其中是否有肥肠粉的材料,限于在下学识所限,并不知道。